“木朵兄”视频号 会员列表
主题 : 直播素材:组诗的观念如何得来
级别: 创办人
0楼  发表于: 2024-09-23  

直播素材:组诗的观念如何得来



木朵:诗学散文《组诗的形成》选段

  组诗者,组而成诗也。何以为组?或相连,或相似,或相反,相辅相成,唇齿相依,心心相印,有组织,有组合,有组织者之用心,有组合者之巧工,必定浑然一体,一以贯之,一应俱全也。一事乍起,有感而发,三言两语言之,意犹未尽,是以摸到一物之轮廓,尝到一义之初味,却难窥其全貌。今日之感发已然宣泄,暂成一体,余味之可表以待来日。来日必可追,追之必可及,可及者是天意,是人心,是机缘。于是接二连三,缓缓铺开,一而再再而三,或谓之一生二二生三,数目上之扩展,步伐上之连缀,情感上之推演,回味无穷,不止于一言蔽之,不限于一语中的,不足于一不留神。说了又说,说了还说,所说为一事,所说又不同一,所说者五六个角度也,所说者又是一体之诀窍。诗以其玲珑剔透承载各方汇拢之意趣,又以骨骼俊奇收纳技法之徐图,兼容并包,得陇望蜀。一诗言于左,一诗言于右,一诗言非左,一诗言左为何来,此是一个组合也。一诗言在春,一诗言在秋,四时之轮回,五行之照顾,此乃一个组合也。一诗言开端,一诗继言之,一诗言婉转,一诗言闭合,层层递进,娓娓道来,阶级分明,此乃一组合也。如何组合?何等组合?解释了何以为组,离组诗之正义不远矣。




前出塞九首(751年)
杜甫

其一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备注:
①叠声词拉开架势。
②君与父成为诗中主角(服兵役的男丁)不可避免要协调的人伦关系。对应的当然是那两个最为普遍的儒家观念:忠与孝。
③写出发。诗人想象一个或一群男丁要去边关服役,但这是一个或一群怎样的人?身体特征如何?年纪如何?家庭背景如何?语焉不详,有待后话交待。



其二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备注:
①“已远”,拉开距离,借时差的便利,表明组诗成员之间疏密有致。
②出门在外,照顾好自己,生死虽看淡,但小命不只属于自己,还得珍重才对。时时刻刻还有一个“孝”字挂在心头。
③一连串动词表明开始熟悉兵务。



其三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备注:
①“伤手”,与上诗“搴旗”相似,诗人设想一连串可信的动作,使得军旅生活跃然纸上。毕竟诗人没有加入行军途中,只有通过更为具体的细节,增加可信度。
②戎马日久,对死的问题有了新认识,死的意义逐步列入思考范畴,故而有“许国”一说。表明诗人要精准拿捏好服兵役的男丁的心路历程。



其四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备注:
①诗人营造了一个例外情景,路上碰见了熟人,这人是服役期满返程吗?抑或是商人?借这样一个捎口信的人生个名堂又触发了与父母家眷之间的关联,绕回到人子人夫的这一身份属性中来。
②还没有抵达最终的目的地,还在行军途中。



其五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备注:
①终于身临前线了,表明其二、三、四均为服兵役的男丁在途中的经历与洗礼。
②功勋一说,与其三所言“功名”相近。重提死亡的意义。对于军人来说,就是立功。



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备注:
①抵达前线,就开始练兵,培养作战经验。诗人要想象在战略战术上,作为一名军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②前四语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



其七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备注:
①备战期间铸就防御工事。离家乡越来越远,略见思乡之情。
②诗人要想象军旅生涯之苦寒,做到具体而得当。



其八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备注:
①此次出征其实是与吐蕃作战,但诗人以单于之说,借用的是汉武帝之事。
②战斗打响了。三言两语就取得了一定的胜利。这一步迟早是要发生的,有生死,有胜败。
③潜身一说,形象太生动了。



其九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备注:
①十余年,这是何等的时长啊?诗人的想象一晃而过。
②苟得:冒功邀赏,作弊者也。正直的军士羞于同流合污。这种事不光是中原经常发生,在边关也是如此。
③丈夫形象与前述的许国、功勋、功名在志向上气脉相通。这里的“丈夫”已经不是对应“妻子”的那一称谓,乃大丈夫也。
④诗没有写到死亡,也没有写到平安归乡。只是数字到了“九”这里,不得不收住脚步。
⑤个人形象与心智的生成,已不局限于忠孝两全的表面功夫。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