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暴问孟子如何回王上的问话。
孟子的策略是首先就认可他,投其所好。
然后用二分法中的两个类型携手并进,
要注意移形换位,也要懂得移花接木。
再怎么说,还不如看我怎么实践。
计划得再周密,还不如临场反应快。
复述王的一个爱好并当面求证他。
他自己就会使用二分法为自己辩解。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直好世俗之乐耳。”乐的二分法
正是由王亲口说出来,这就是一粒种子。
只要稍稍一腾挪,今之乐与古之乐、
独乐乐与人乐乐、少乐乐与众乐乐
这三个二分类型就随即产生。
最关键的是,乐与悲这个二分法
构成谈话的底牌,可以趁机亮出来。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这些民众的疾苦悲愁都可以带出来:
既然谈到了乐事,免不了就会提及悲情。
再执拗的人都能理解这个一体两面。
有了乐,就有关于乐的原理和伦理。
如果这种乐,建基于他人的悲之上,
享乐之人肯定浑身不舒服,
因为这种乐是不道德的、带刺的。
有乐就有悲,正如有王就有民。
这是王与民都能接受的二分法。
悲从何来,亦如乐从何来。
乐极生悲,人尽皆知。
核心的问题是怎么乐:乐的方法问题。
即使是世俗之乐,只要搭上了
与民同乐这根弦,就可以理直气壮,
进而就知道今之进言者的快乐。
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