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顾寡筹略
——李白
欲济愿水缩
——杜甫
曾省惊眠闻雨过
——李商隐
世事饱谙思缩手
——苏轼
一
就是这样。事情就从这里开始,思路从这儿继续延伸。一首诗行进途中突然出现了第一个缩略句。这是为什么?话可以不说满,也可以不说完。只说半截子话,或留有余地,或已达成默契。一个掐头去尾的缩略句正在发挥怎样的作用?此前此后的句式又呈现出怎样的面貌?缩略句如何在句向行的频频转换中独善其身?在一个完整的复句之后,紧随而来的是一个缩略句,仿佛是对刚才过于老实巴交或迂回曲折的长句节奏上的一次强行调整。一个长句在跨行转换中变成了两到三行(甚至更多),的确会有一种令人眼花缭乱或让人窒息的感觉,确实需要在语气上、节奏上、意念上做一次调整。更何况一个长句分拆成两三行之后,在最后一行还有那么四五个字的空白。这一行显得不够匀称也不完整,这时又不太适合再发动一个长句来接龙。于是,缩略句揽下了这个承接的差事。缩略句之所以醒目,是因为它以最为简短的句式独自对抗着各种复句中的语义模糊或意象别出,显示出诗人在经营句法结构时对句与行关系的快速领悟,以及长短结合的审美习性。一个长句吟罢,总有一点余韵犹存,仿佛要对长句再做一个最重要的概括,仿佛需要再做一个有意思的点破,缩略句碰巧触发了那样一个意念的关键,于是在有限空间中现身了。有时又因为太像一个过渡句而默默无闻,不被读者所重视。但它自己肯定会抗议,自己绝没有过渡句那般简单。
请勿要求举例说明。而且不限定一个缩略句的具体形态。任由诗学思想随处荡漾,不确定它的样子,就像一团水可以随物赋形,而不要事先想到一个杯子或一只桶。我们竭尽所能地来设想缩略句到底可以起到怎样的功效。如果是在一首偏口语化的、短句比较多的诗篇中,缩略句就不显得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了。因为触目可见的都是短平快的句式。所以,我们在谈论缩略句的用途时,更多的是要想象出一首长短不一、成分复杂、句式多变的诗作,在那样一个想象空间中,来观察缩略句担负的责任。除了在节奏上强行做一次调整之外,缩略句起到的作用还取决于跟此前此后的句式存在怎样的关联,是依附于上一句余味无穷而做补充说明,还是在两个长句之间牵线搭桥,起到一个缓冲或过渡的作用?作为一个短句,作为诗句中尤为醒目的一行或半行(如果一个缩略句不够,连续用三个缩略句就可以凑成一行的篇幅),缩略句本身能否与长句或复句平分秋色、分庭抗礼呢?要么成为附庸,要么成为独一份,这个二分法肯定是从句式的平行关系或从属关系上来考虑的,也是以句为单位来经营句法结构的一种思路的外化。如上所述,缩略句的出现,其实也跟某一行羽翼未见饱满而必须添上一笔使之匀称得体的外在形态设计有关。我们对缩略句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它本身,确实还要依赖于它的上下文关系,不能仅仅理解为它要在夹缝中求生存,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夹缝。
既是一个重点提示,也有可能在加重祈使语气,或者刻意强调一次意味上的顿挫,也可能灵机一动,插入一个典故。在我们跃跃欲试或找到具体案例之前,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番。很明显,只要你设定缩略句在诗的第一句或第一行开始出现,就表明它不但不是一个附庸,而且是一个轮廓的生成者或动员者。缩略句所起到的作用肯定还跟它在一首诗所处的位置有关。当它在诗的第一行出现时,至少表明诗人想调动的这个诗之开端是他意念链条中的一个中间环节,仿佛一个回忆装置被启动了,形成了严密的先后关系。诗人淡定从容地从中间环节入手,而毫不担心整个故事的梗概或叙述流程出现紊乱。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于一点,形成一个出口或爆发点。诗就这样启动了。但是,萦绕在诗人脑海里前前后后的观点或关联随时跟随这个缩略句迎风而动。于是出现了两股相抗衡的力量,都在虎视眈眈下一步该怎么发展:一股力量当然是缩略句所主导的那股气势、那种叙述势能,另一股力量有备而来,萌动于缩略句的语气也好情节也好最初所位于的那个流程的多个位置上,随时参与进来,形成一次干预或分成。一开始就抛出缩略句,仿佛是要给出一个预判或者结论,使得接下来诗人必须用更长的句式来解释点什么,以寻求长短之间必要的平衡。这个缩略句醒目地成为了话语逻辑的中心,接下来其他的句式都要围绕着它转,除非出现第二个缩略句抢走它的风头。
出现在诗的偏中间位置上的缩略句更多地充当着概括或者补充点什么的角色。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长句分拆成三四行之后,使得阅读或朗读显得跟不上时,缩略句就可以适时亮相,不失时机且富有节奏地概括出上述长句的重点所在或者点明意蕴的关键所系。缩略句使得频繁的跨行转换所制造的紧张感得以缓和,并使一切的注意力向着它再度集中,为下一次转折积蓄力量。这时的缩略句既是一个思想的结晶、一个临时的汇合点,但同时又踢踢踏踏地宣告着马不停蹄的转机即将出现。在中间位置,缩略句适当做出了一些定性说明,辅助着大显身手的复句在字里行间腾挪转换,并牢牢抓紧诗之魂而不使所有参与进来的读者失魂落魄或丢三落四。肯定或否定什么,这就是缩略句在中途承担的使命。它非常克制地不让读者误会它是一个意义的增量,而劝服读者当它是一个总体认识过程中的一环,是存量特征中的一次腾跃。如果诗的最后一句恰巧也是缩略句,就表明它再也不是一个中转环节,不是一个扬言者或装腔作势者,而是一个一锤定音的做主的角儿。如果一个已得出某种雄辩效果的复句不方便成为诗的最后一行,看起来啰里啰嗦、唠唠叨叨,这时,不如将了然于心的结论再做一次扼要概括。就是这个意思,把这句掏心窝子的话交付给缩略句来说。但很可能为了稳住阵脚,会连续用上多个缩略句,而使得诗的最后一行稳稳当当,没有任何闪失。
二
那么,什么是缩略句呢?在谈及句法结构所涉及的句式时,我们碰到了三个组合,它们分别是:单句与复句、主句与从句、长句与短句。而缩略句肯定是一个单句,也是一个主句,更是一个短句。它是一个缺省的主句或单句,是一个最简短的短句。它可以是意念的启动时刻、诗意萌发的前奏,也可以是对上一行或上一句关键意思的强调或提炼,也可以是语义的一个过渡与转折,当然也可以作为一种意义饱满的收束与完结。有时能单独构成一行,有时只在一行中占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幅度。但它绝不等同于一个感叹词。它是一种句法结构的缩减和对众所周知的成分的省略。它本身可以扩展成一个长句或复句,但也可以动员或唆使一个长句或复句的承接与生成。它有明确的意思表示,甚至因为其过于含蓄、凝练而楚楚动人、引人入胜。有时它是一个关键词提示,有时是一种类似祝福语的表示,有时是一个祈使句的变种,有时仅仅是为了加强一下语气或表明一个决心。它的原型无限趋近于祷告词或祈使句,表现出来就类似于“天亮了”或“我醒了”或“友谊万岁”。要想更充分理解它,就看你在实践中有过怎样的切实体验,或者现在你脑海里浮现出最短促有力的一个句子是什么。它绝不是一个举例说明或预先设计所能解决的问题,仍然属于一个不可想象的无尽话题。运用它,而不是框定它、约束它。从没有一个最好的缩略句,只有适时伸出援手的缩略句。
一个历史人物被人们记住,往往是他说过一句什么话,而这句话留在人们脑海里的印象正是一个缩略句。如果诗中也有一个关键人物,他要现身说法,诗人安排他说出口的可能是一大段话,但读者能够记住的核心观点其实就是一个缩略句,或者诗人只是复述这个关键人物说过的一个短句、一条精妙的格言。但这里并不是说一首诗总括下来、运转完成以后,人们只需记住诗中用过的一个缩略句。诗中出现的缩略句和人们对一首诗或一个人物形成的综合印象所对应的那个缩略句并不是同一个。在这里要区分缩略句的两个理解思路:一个是落实在句法结构中短促有力的、肉眼可见的句子,一个是写作伊始诗人脑海里已经形成的那个核心观点所对应的缩略句,只是这个句子在写作中被无限扩展了,成为了一首诗。我们在谈论缩略句所起到的作用时,千万不要忽略了后一种抽象的形态。可见的缩略句与不可见的缩略句同时在一首诗的方寸之地各自寻求自己的分寸感。缩略句既可以是句法结构生成过程中、句向行的转换过程中句义腾挪变化的结果与表示,也可能是诗中人物说话的口吻和思想的格局,当然也可以是诗人不失时机地将自己的心声托付给了缩略句。缩略句可以当成插入语去发挥作用,也可以作为一个闪亮的观点登台亮相,当然也可以充当缓和气氛、调节节奏的信使派上用场。
但我们还可以进一步问:什么是更好的缩略句?如此一问,就会测试出缩略句在它所发挥作用的那个位置上是否竭尽全力或得偿所愿。它真的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吗?有它没它真的不一样吗?它真的是不可替代的吗?没有更好的方式在那个位置出现吗?更好的缩略句不是指它更短或更刺激更强势,而是指它濒临了不可替代性的感觉边缘。诗人想用一个缩略句的意图与实践实现了无缝对接,就这样,没有更好的了。更好的缩略句这个说法其实还表明了现有缩略句存在某种可修改性,或可替换为另一个缩略句,或可替换为一个非缩略句。缩略句的出现,如果是诗人的一个决心表示,在这里应当安排一个缩略句,那么这时他要考虑的就是用怎样的一个缩略句,他需要斟酌再三。如果它的出现并没有事先扣动诗人意图的扳机,没有弹无虚发的审美准则考虑,而是自然落体一般地击中了目标或者心坎,那么与之比较优劣的就不是另一个缩略句,而是一个长句或一个复句。这个缩略句能不能从诗中拿掉,一看诗人在句法结构上的运营意图,二看文法运动中那势不可当的叙述势能。诗人在写作进程中并不是为了写缩略句而写缩略句,他并没有一心扑在缩略句上。缩略句的出现只是巧思妙想的一部分。当然,强力诗人还可以单独为缩略句的用法写上一首论诗之诗。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谈的缩略句就是平行排列的诗行中的一份子。
单挑缩略句出来,作为一个考察对象,实际上就是对句法结构再一次端详。以缩略句微观之名,行句法结构宏观之实。很明显,缩略句是一种语句的极端形式。当单独成行时,它所占据的那一行明显短于其他行,而当它和其他句子的语句成分共处一行时,又容易成为一个附庸。在探讨句法结构中句向行转换的种种可能性时,肯定要考虑到缩略句这种极端的形式所造成的影响。我们对缩略句的百般观察其实是为更为精湛地理解句法结构做准备打基础。我们对缩略句竭尽全力的种种理解最终要归入到对句法结构整体理解的系统之中。于是,在理解“何谓缩略句”这一关键问题时有两个层面同时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一,从狭义的范畴来看,缩略句会有怎样的表现形式和亮相的时机?它本身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其二,缩略句的表现为句法结构的演绎提供了怎样的参考意义?或者说,缩略句作为一个短小精悍的角色,能够为句法结构奉献怎样的脚本?我们在充分理解句法结构的内涵时,必须让缩略句给我们上一课。在诗人的自觉意识之中,确实要有一份关于缩略句用法清单如何才能拿在手里的印象与记忆。如果我们长期以来只是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多次用到它,却没有一次提交出用法清单,缩略句肯定会替它自己鸣不平。它曾在某些关键位置上给诗人提供过尽心尽力的帮助,但一直以来没有在诗人诗学系统中占有一个清晰的位置,没有名分,这是说不过去的。
三
这么说吧,缩略句既有一点口语的气息,或者说知心话时所应有的那种平易的口吻,但又时时离不开制造格言的抱负,总想快速而高效地抛出一个金句,而且时时关切的又是各方面人士能否在它这里心领神会地达成默契。废话少说。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干脆。就这样。所以它是一个矛盾体,既想浓缩概括,提炼出什么或提振一下气质,但是又有一种不了了之、敷衍了事、语焉不详的倾向。让人放不下心,好像什么也干不了,却又什么都想去干。它在诗人朦朦胧胧还想再说点什么的时候脱口而出,又在诗人费尽心机、周转不灵时挺身而出。一会儿简洁明了,一会儿两边讨好,做成了和事佬。仿佛是左右逢源,谁也不得罪,两边都能讨得好处。既像在夹缝中求生存,又像是一个骑墙派,快速地将可见的裂缝粉刷了一遍。我们的确要好好瞅瞅缩略句到底有怎样的表现形式,连同它缺省的成分,放在一起来观察它的句法结构到底是怎么生成和运作的。它有两种最基本的表现形态:一种是偏情绪上的感喟,并无意义上的增殖和拓展,仅仅是在情绪上或语感上或节奏上做一下延展和调剂;一种是主谓结构,一个人称代词和一个动词构成一次搭配,以表明上下文关系发展中的一个结果或定论。前者是一种反应机制,力求快;后者是一种补救装置,力求准。也可说,缩略句要么在个人范畴内抒发怀抱,发发牢骚或嘟嘟囔囔,要么在上下文关系中谋求一次共识,抛弃个人的偏见,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声明。
缩略句肯定有自己的特性与使命,是其他句式所不能达成的。首先表现在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它那缺省的部分是什么,也就是说,缩略句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显性的,一部分是隐性的。我们看到的是经过有意缩减的一个句子的成分,而缺少的那一部分其实我们也能够有效复原出来,但我们并不需要这样去做。这种缺省、精简本身就是句法结构生成原理的一部分,仿佛在声明句子本应如此。句子应该脱离实然的范畴,奔向应然的地步。缩略句采取了积极的行动,抵达了这一步。缩略句向自己开刀,要求自身去除冗余的脂肪,保留精干的意义,坦然朝向内部的句法结构的变化,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尝试。但它所取得的效果并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方寸之地,也不仅仅使自己变得灵巧敏捷,它的做法还能够带动上下文情绪上、逻辑上、节奏上的共振,仿佛其他句子做不到的,在它这里一下子得到了实现。既实现了自己由来已久的愿望,也兑现了其他句子在跨行转换中积蓄许久的夙愿。甚至在同一首诗中,相隔几行或一两个小节的两个缩略句遥相呼应,彼此招呼,为双双达成目标而叫好。我们当然可以想象一首全部由缩略句构成的诗,也可以手到擒来只有一个缩略句参与构建的一首诗,也可以体会到在写一首诗的过程中,第一个缩略句是毫无知觉出现的,而第二个缩略句却是有意为之,两个缩略句的生成在意识上存有明显的差别。
当我们在写作中平分一部分注意力给予缩略句时,这就表明我们在句法结构的经营中保持了相当多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意识到长短之别可能给文法运动带来诸多好处。我们在句向行的转换过程中始终在掂量这一转换完成之际出现某一行的空余中需要补充一个怎样的缩略句,才使得整首诗匀称、整饬。我们总是精打细算于每一行的长短、每一行的气息以及行与行之间的节奏变化,种种经营的苦心和自觉意识仿佛是被一个聪明的缩略句的可能形态所激发、所点燃。缩略句在某一行近一半的篇幅中出现,表明这里有过诗人的临场发挥、随机应变,也有过一次精密的算计。而让它单独占据一行,任由这一行显得多少有点空余,这也表明诗人早已做好了打算,孤注一掷,准备利用缩略句及其他右侧短短的空余来换得接下来一两个长句的爆发。缩略句既像是一片压得太紧的弹簧,使得之后的句法结构更具爆发力与弹性,也像是多个句子运转之后进入了一个神秘的漏斗,在一个小孔中变成了一个奇点,形成了意义的筛选与聚集。要么是它自己完成了一次精妙的蜕变,对应着更多诗学观念的显灵与奏效,要么以少带多、不露声色地参与了一次别具匠心的句法结构的建设,却不居功自傲,甘愿将获得的成果拱手相让。缩略句看上去像诗人再一次承诺什么。他对句法结构经营的耿耿忠心、苦心孤诣都被缩略句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当缩略句以非凡的表现实现了某个宏愿、对应出某个承诺,这时,有如婚约中那个最著名的缩略句“我愿意”一样,使得能力超群的诗人在这一首诗的写作中气度非凡、光亮照人,好比一个最为帅气的新人。当一位诗人已然意识到缩略句能够达成某种功效,并在以往的实践中尝到了甜头时,在这一次新的写作进程中,他仍然会像一个新手重新面对缩略句这片弹簧,纵使他老练独到,也难以准确计算出一个新的缩略句的弹性轨道和那美奂美轮的抛物线。意识到缩略句的功效与好处还不够,还要深刻体会在文法运动的间隙、在句向行转换的句法结构之中缩略句赖以产生的条件和时机。霸王硬上弓可不行,很有可能在某一行的空余中并不适合一个缩略句,但诗人强行将它派上场,最后砸了场子而拖垮了整个句群。好的缩略句时时刻刻会提醒诗人此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到它,而是得到包括它在内的整个句意整个句法结构的协调性和完美性。的确,在句法结构的经营中,诗人对待缩略句往往是信马由缰、随手拈来,并不着力,也不会觉得句与行的重心要托付给缩略句。但缩略句不泄气,不帮倒忙,甚至有那么一点出其不意或争了一口气,那就再好不过。说缩略句做的是顺水人情,它并不会觉得委屈,很多情况下它的确顺势而为,顺水推舟。说缩略句深明大义,从不计较个体得失或一己之利,它也不没必要站出来连连答谢。
四
当一个缩略句在诗中连续出现两三次时,就变成了复沓。这就牵涉到缩略句在属性上的迁移和变化。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它本身的定格,还可以演化出更多变种并为句法结构的经营和文法运动助力。在这里,复沓以一种变形的方式改写了缩略句的定义,从复沓这里找到的理解角度也可以用于重新理解缩略句的本质。复沓表现出三种基本形态:其一,短句成分全部重复使用,在诗中至少出现两到三次,促成一个萦绕耳畔的伴奏旋律的感觉;其二,一个短句关键成分的重复,在第二次使用时,替换了短句中一些字,第三次又替换了一些字,从而形成短句精神和气度(乃至听觉)上的环绕与回返效果;其三,句式结构上高度相似,虽然两个句子之间看起来没有使用共同的关键词,但是在句式上像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同时,从写作实践上,我们也能够明确感受到复沓在诗中能够发挥三个作用:其一,在节奏上产生咏叹效果和抒情色彩;其二,在形态上有一种分层次分步骤分环节的设计美感,体现出触目可及的层次感和递进效果;其三,在主题上松紧有度,起到招魂、聚焦、呼唤、润滑的作用,使得诗中确然存在一个魂,这个魂再也不会被丢掉。我们对复沓的理解可以部分地让渡给缩略句,尤其是缩略句一旦意识到自己可以在诗中以复沓的名义挺进,就会更加兴奋不已。
缩略句既听命于长短之别的辩证法,也天然地会在伸缩自如的二分法中崭露头角。它的确肩负了一种缺省、节约、省略的使命,在适当的时候,形成一次塌陷、凝固或戛然而止的局面,仿佛什么东西突然不见了,仿佛不必要的陈言必须削去,仿佛意义的旋转必须立即中止,仿佛最长的汽笛必须变成最后一声短鸣。缩略句在人们审美意识中牢牢拥有一个自己的刻度,随时奉献出自己的能量。它当然知道哪些部分被有意忽略、省去了,哪些部分侥幸保留了,既要为幸存的一部分声明权益,也要为去除的那一部分打抱不平。它总是敦促诗人用好缩略句,不要辜负它,并使之明明白白地流动于字里行间,在长与短的基本形势中呵护短的这一极的尊严与品格。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只要清晰记得缩略句的好处就够了,不至于哪个诗人敢声称他完全可以不使用缩略句。从读者的立场来看,如果他读到一位惯常使用长句的诗人大量的作品而觉得腻烦,应当能够从缩略句这个角度察觉到一种逆反的可能,并向诗人提出这个直击要害的问题。备尝减法精神和滋味的缩略句肯定不会屈服于一味的节约、紧缩或者紧巴巴的生活,一定会振作起来,要求绽放的权利。它一定会强调本身伸缩自如的权利,不是要求变成一个长句,而是在句意上并不输给一个长句。它既可以向诗人要求,也可以向读者要求,但并不需要对可见的长句心生嫉妒,因为长句能做到的,它也天然地因为某种句性内在的禀赋而能够做到,谓之殊途同归。
更别说,长句有其短,短句亦有其长(如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样的辩证法也能够自圆其说。缩略句要伸展其长处,如上文所述,并不是通过扩展自己句式的成分来达成,而是通过造成意味无穷或欲言又止的效果,以及在诗中屡屡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来达成。这里当然就体现出两种对待句式的审美态度。事情本来可能适用于一个缩略句,但诗人历史地或经验地偏偏用起了长句,在与事物博弈的过程中,义理参与其中,使得句子的成分更为多元与混杂。句子在生成的过程中裹挟了太多的私心杂念,变得不够纯粹,就在电光雷闪的一刻,在句向行跨行转换的一瞬,诗人意识到了这个句子有点长。仿佛超出了事情本来的样子。一旦意识到所采用的这个长句仅仅是在扩写一个本来要用到的缩略句,他就会哑然失笑,知道自己上当了,或者有点矫揉造作,这时他就会谦卑地向缩略句靠拢,并请求缩略句给予他一个补救的机会。如果说长短之别还不够明显,我们还以为完全可以舍弃短的这一极,那么伸与缩的关系会告诉我们怎样才是一个漂亮的姿势。诗人挥出去的拳头总得收回来,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知道缩略句之中的“缩”绝不是畏畏缩缩或者龟缩这一类的形象,完全是一种蓄势或元气回笼的姿态,是一连串动作和一系列表示之中必然要有的一个环节。诗人心中那口真气有时的确是由缩略句千方百计呵护着。
简言之,缩略句可以在两个方面达成非缩略句的功效:其一,从句性上看,它有一种内在的禀赋,可以达成一种意味绵长的效果,并不缺乏生长性;其二,从弹性或强度上完全能够以小博大,并荡气回肠地展示出其伸展才能。正是因为缩略句凭其本性和雅量赢得了诗人的芳心并受读者青睐,所以得到应有的待遇之后,它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参与到句法结构的经营中去,并为文法运动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于是,它会劝告低估或者高估它的人它不仅是它自己,它还是一首诗整体感的一部分。它也有资格跟最美妙的长句对话,并果断地说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真谛,以呵护身为缩略句应有的尊严与地位。缩略句本身并无绝对的低端或卑下,只有用不好的时候,诗人感到沮丧的时候,才会把责任推给缩略句。不是缩略句出了问题,而是使用它的人出了问题。一位能力不济的诗人理解不到缩略句的妙处,不能怪缩略句不省事不经用,而要像谦逊的智者那样敢于自责。如果你要问关于缩略句的用法清单在哪里可以找到,能不能举例说明,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关于缩略句的用法清单,从来都不是现成的,它既在那些成功的范例之中,也在你为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用法清单而积极搜集、反复咀嚼、勤学苦练的进度之中。你应当至少拥有两次奇妙的体验:既用过一个精妙的缩略句,就像在诗句之中放入了一颗钻石,又着实感受到了它带给你的好处,一度协助你出色地展现出收放自如的才干。
202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