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况 译
这四周安静。邻居们,
在更宽的弧度里,逐渐了解彼此。
新鲜的在脱落。
现在一种甜蜜从周围的黑暗中涌出。
探险家调整望远镜角度
对准长靠椅上冰冷的紫罗兰。
一位助理牧师在附近。
青蛙和信封来凑热闹:
好一番格斗!今天我们学到两样东西
就太多了:如何抽泣,和陆地秘密的停滞。
回家路上,你总是
停在小桥前,叹口气,然后掉头向前。
水的实时给你很少摇摆空间,
但没事,因为都没了。
某个梦在收费公路上和我搭讪。片刻间我感觉
穿上紧身衣,然后想起你的挽歌,
废除浴缸和古中提琴。
它把我带向激情。我能够带着一张白纸
往回走,记下意义可能的
漂移,它一经阐明
就消失,然后又涌现,仿佛是在一气之下。
木朵点评:约翰·阿什贝利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了他写作的精确性问题,也提到了在诗歌运行过程中他并没有受到并行因素的影响。可见,读者对他诗歌中语焉不详之处的感受,他本人也心知肚明。精确还是晦涩,就在毫厘之间。诗人觉得他对一个场景或意象的感觉是明确无误的,但表述在句法结构中,就会带来众多的意义的混淆,不可避免地掺有水分。这里就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而关于并行因素的问题,其实敏感的读者都会发现他诗法中的平行线因素。也就是说,很多句子单个地看,是规规矩矩的主谓宾结构,但是好几个规矩的句子并置在一起,彼此之间缺乏明显的衔接,这就会造成多意象多意义平行发展的错觉。尽管诗人声明两个句子之间的主语正手挽着手,亲密无间,衔接紧凑,但读者看不出来,除非读者敢于画出辅助线。我们去理解阿什贝利的句法结构就是破解他诗法的一个秘诀。我们冷眼看他一个句子是怎么组成和结构的,然后再观察多个句子之间上下文关系是靠一些什么样的因素在黏连的。很显然,他不是在画同心圆,不是围绕一个核心意象不断画圈,而是在一个精美的意象之后,不断画出与之媲美的平行线。在这些平行线里面,如他在访谈中所言,众多意象蜂拥而至,他任由这些意象活蹦乱跳,各就各位。而他本人已然了解万千事物所遵循的内在秩序。但他不告诉他的读者。他希望读者本人通过这些混乱不堪的场面去重建一首诗的秩序。或者他想反过来告诉读者:一首诗的秩序,还可能意味着什么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