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朵兄”视频号 会员列表
主题 : 蒋立波:嗅辨师语录
级别: 创办人
0楼  发表于: 2021-05-25  

蒋立波:嗅辨师语录




在老国企宾馆灰蒙蒙的早晨醒来。
铁锈味的鸟鸣,沿着废弃的轨道慢慢滑行,
像昨夜卡在我喉咙里的语录集体获释。
时间急于找到它的证人,像一个丧失嗅觉的嗅辨师
我试图在空气里捕捉到可疑的化学,
但除了我自己的灰发,显然没有获得更多的证词。
或许煤灰的惩戒仍在继续,水杉叶的针芒对质
香樟过于浓烈的芬芳。量杯里的试剂试图
在狭窄的分歧中发明一种五脏俱全的辩证法。
草木仍有经霜的蓬勃,胸腔里垂挂的肺叶如一只
没有落下的汽锤,悬停于超现实的迷雾。
高大的烟囱跑过来告诉我,心,不妨更灰一点。
因为即便心死了,灰仍然固执地活着,
如同意志的抓斗攥紧比焦炭更多的沮丧。如同
轴承停止了转动,但那些齿轮与螺母在梦中
仍然像情人的舌头在绞合、拧紧。
昨天我们还和一长排版画里的劳模合影,
木刻的记忆显然比现实更接近真实,就像隔着雾
你反而可以在人群中更快地找到沉默的替身。
在诗人们高声的谈论中,一枚枚住在身体里的
螺丝钉一声不吭,被拧进后工业的装置。
冰柜里的雪在加速消融,嗅辨师的鼻尖如鸟喙
凿开变暖的空气,嗅辨出逃逸的氟利昂。

2019年10月27日
级别: 创办人
1楼  发表于: 2021-05-25  
木朵点评:早晨如常醒来的人这一回并没有变成甲壳虫。仿佛诗的开端需要的是一双苏醒的眼睛,一缕晨辉,而不是对于变形记的一番筹谋。诗的第一行每一个词语都是诗的地平线的关键要素,都影响着后续发展的诗句的成色和讽喻属性。由于这首诗一开始是以一个黎明的姿态出现,画出了诗的地平线,所以接下来,诗人面临的文法结构就要涉及到两个方面:其一,今晨-昨夜之间的时间回溯中所带来的对比效果,诗人的思绪和诗句的腾挪都不可避免地会回到黎明前的黑暗之中;其二,由于黎明赐予的是一双闪亮的眼睛,尽管视野看上去还是灰蒙蒙的,但是诗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视野的廓清——诗人要将目光所及的一连串景象与“老国企”以及诗的标题“嗅辨师”紧密结合起来,使得诗的后续各行都成为诗的第一行的视觉对象。读者可以观察诗人是如何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工作的。如何通过黎明这样一个起点依次抵达一个个怎样的站点?终点站又在哪里?在这样一次由视觉冲击波所造成的人心的触动历程中,嗅觉师这样一个形象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这个形象的建立,对于当代生活有什么启示?或者说,诗人想通过这样一个角色传递出关于当代社会形象的一种怎样的感悟?这些问题都是诗人要陆续解答而读者要关注并评估其实施效果的。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