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朵兄”视频号 会员列表
主题 : 程一身:昌耀《良宵》课堂讨论录音整理稿
级别: 创办人
0楼  发表于: 2021-09-27  

程一身:昌耀《良宵》课堂讨论录音整理稿



中文19101班
2021年9月22日第1、2节
整理者:郁珊 等





良宵
昌耀

放逐的诗人啊
这良宵是属于你的吗?
这新嫁娘的柔情蜜意的夜是属于你的吗?
这在山岳、涛声和午夜钟楼流动的夜
是属于你的吗?这使月光下的花苞
如小天鹅徐徐展翅的夜是属于你的吗?
不,今夜没有月光,没有花朵,也没有天鹅,
我的手指染着细雨和青草气息,
但即使是这样的雨夜也完全是属于你的吗?
是的,全部属于我。
但不要以为我的爱情已生满菌斑,
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
我的须髭如同箭毛,
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
啊,你自夜中与我对语的朋友
请递给我十指纤纤的你的素手。






  冯四季首先从结构上说,我觉得是有“放逐的诗人”和“夜中与我对语的朋友”这一对结构的,诗歌使用对话、问答的形式。在夜中与“我”对语的朋友眼中,这个夜是新嫁娘的柔情蜜意的夜,是山岳、涛声、午夜钟声流动的夜,是月光下的花苞如小天鹅徐徐展翅的夜;但是在我的眼中,这个夜“没有月光,没有花朵,也没有天鹅”,甚至在这个夜里,“我的手指染着细雨和青草气息”。我觉得这其中是存在对比的,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暗示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十分艰苦。我也了解一些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人那个时候是被误打成了右派,被下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组对比就将诗人所处的恶劣环境直接表现出来。诗中多次出现“……的夜是属于你的吗?”这种多次出现的疑问句,我觉得体现的是诗人被放逐的悲愤。虽然诗人所处的夜“没有月光,没有花朵,也没有天鹅”,但诗人仍然接受了,他说:“不要以为我的爱情生满菌斑,我从空气中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表现出诗人面对困境坚毅不屈,顽强向上的精神。
  再说说这首诗的题目——“良宵”,可以看出诗人经历的这个夜晚并不能算是一个良宵,但我觉得这个良宵是带有一种诗人对未来的期待,是具有展望性,就如雪莱的《西风颂》里的一句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夜终究是会过去的,阳光也一定会出现,诗人挺过这段艰难岁月,迎来光明,迎来美好的良宵,最终良宵还是会属于诗人的。这就展现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对现在处境的顽强抗争。

  何春江:在结构上我将诗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从“放逐的诗人啊”到“是的,全部属于我”。第二个部分是从“但不要以为我的爱情已生满菌斑”到“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第三个部分则是诗歌最后两行对朋友的告白。从人物关系梳理诗歌,我发现诗人昌耀用了7个“你”,8个“我”的代词,构成了一种问答形式的诗体。想要辨别诗中的每一处“你”“我”是颇具难度的。诗中的“你”“我”并不是简单化地划分为两个人。在我的理解下,诗中有两个显性的人物,一个是诗首放逐的诗人,一个是诗尾与放逐的诗人对语的朋友。诗中的“你”“我”是随对话的进演而转换的。按照这两个角色来分,那么前两部分的“你”、“我”的所指都是“放逐的诗人”,而最后一部分,也就是“啊,你自夜中与我对语的朋友,请递给我十指纤纤的你的素手”中的两个“你”即是对语的朋友,“我”依然是诗人。
  第一部分有5个近乎排比的疑问句,气势十足。“是的,全部属于我”是放逐诗人的回答。嵌套式的间问间答指出今夜没有月光、没有花朵、也没有天鹅,有的是手指上染着的细雨和青草的气息。这说明了这是一个漆黑的雨夜,只有青草连绵的气息被雨水溅起,诗人心念一动,以手承接雨水。结合诗歌的标题“良宵”,我们并不会认为如此寻常而贫乏的雨夜有多么美好,相反的是,渗透着幽怖、寂寥的氛围,对比明显。但是结合诗人在雨夜之前着力描摹的美丽图景,我认为“良宵”又有了归处。我注意到了“新嫁娘”与“柔情蜜意”两个词,“新嫁娘”指夜晚无限缱绻,恰如“新嫁娘”的美感。二来诗人自比为“新嫁娘”,“新”体现其被放逐的时间并不长久。“良宵”应是带有两重色彩的词,这也是一种自我解嘲的升华,即“纵使身处暗夜,依旧把暗夜当作良宵”。虽然被发配到放逐之地,自由生活的权利被剥夺,在茫然与悒郁中游走,但是不会丧失继续生活的坚定信心。至于柔情蜜意,我认为这是双关语。首先从反语的维度领略,放逐之地通常意义上无比苦寒逼人,比如清朝东北的宁古塔。但在另一个维度上,诗人收获了宁静致远的自然天地,可以远离充斥着乌烟瘴气的伤心地,观察柔情蜜意的夜,山岳、涛声、午夜钟楼流动的声响,或观察月光下的花苞徐徐展翅,在良宵中进行自我思考与叩问,这又是一种超然的沉浸与解脱。
  第二个部分的关键词是“爱情”,结合前文的“新嫁娘”的理解,我并不认为此处的“爱情”是只指男欢女爱,而是指被放逐的诗人的个人际遇中不可消解的重生的希望。虽然自己已经被嫁入不理想的暗夜,但是自己没有丧失对“爱情”的渴望,诗人运用了隐喻,他不认为自己的“爱情”长满了肮脏的菌斑,而是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承上观点,我认为,被放逐之地虽然条件艰苦,但显然是另一个思路上与世隔绝的桃源。诗歌的最后作者交代了写作的是时间与地点,即1962年9月14日于祁连山,想来发配之地是隶属于青海省,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是诗人苦中作乐的别样品尝。他在天然的环境下在充盈自我、沉淀自我,绝不放弃。诗人细心呵护潜藏在内心中的“爱情”,也就是他对放逐的实施的反叛与永不泯灭的沉冤得雪的希望的写照。“我的须髭如同箭毛,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释名》一书中言,“髭姿也,为姿容之美也。”这个比喻是新颖而难解的,但是又出现了一个对比。胡须像箭镞的毛一般硬挺、锋利,象征着诗人的不屈不挠。但是他的“爱情”却是像夜色一样羞涩,夜色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色,说明这份“爱情”是见不得人的,是被“我”深深掩藏的。我认为这是一种悲壮的长鸣。这又要说到放逐,放逐一般是被当权的统治阶层放逐,个人力量无法与执牛耳的政权相抗衡。所以“我”也只能顾影自怜,噤若寒蝉。
  第三个部分关键词是对语的朋友和十指纤纤的素手。我们知道,素的意思是朴素、纯洁,故而朋友的手是不落尘俗、纤尘不染的。从拥有十指纤纤的素手这一特性,我们可以将朋友暂且定义为一位温柔体己的女性。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朋友的存在,给予了诗人莫大的精神安慰,在他如深夜般漫长而暗无天日的孤独处境中,用纤细柔婉的手掌输送振奋人心的巨大能量,以至于诗人直抒胸臆,表明了对朋友予以深切关怀的赞美与感谢,表明了对真实爱恋的期冀。其实,这个朋友我也并不明确是否是具象的人物,但是在抒情主人公的视角下,假如他不是具体的人,那么也有可能,或者是诗人的另一个分身,是他自言自语的分身,是诗人设置的哲学意义上的幻想。
  总之,诗歌诠释了诗人煎熬的内心世界苦与乐的搏斗,但显然,苦难是明显占于上风的。诗人是被放逐的弱者,却也是刚硬的强者。我们不能从诗中明确地把握诗人被放逐的原因,但是无论如何,我都在诗歌的内容中捕捉到了一个身处高原的清高而孤绝的放逐诗人的形象,对待不公平的对待,这位知识分子并没有撒开愤怒的拳头、低下高傲的头颅,而是选择血性地仰天长啸,握起颤栗的笔,再诉诸血与泪驳杂的苦涩而优美的诗行。

  陈宝剑:仔细阅读了这首诗,我产生了下列四个问题。诗中放逐的诗人指的是谁?夜中与我对话的朋友又指的是谁?真的存在这个人吗?何为良宵?
  第一个问题,前面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放逐的诗人是诗人本身,我和这些同学看法相同。但如果认为放逐的诗人就是诗人本身,那诗中前四句便都是以夜中与我对话的朋友的视角来写的。紧接着我就想到了第二个问题。但是如果真的是和诗人对话的朋友,那这位朋友应该也同样处于放逐的诗人身旁吧?为什么在一起的两个人,这良宵在朋友眼中就是“新嫁娘的柔情蜜意的夜”、就是“在山岳、涛声和午夜钟楼流动的夜”、就是“使月光下的花苞如小天鹅徐徐展翅的夜”,而在诗人眼中就仅是“染着细雨和青草气息”的夜呢?这里便可以认为是幻想中的良宵与现实的“良宵”的对比和冲突。而夜中与我对话的朋友也因这幻想的良宵,身形变得模糊了起来。所以,我就想到了第三个问题。根据上述的论证,我倾向于认为这个朋友只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抒情形象。或许也能认为这个朋友是现实存在的,但现实存在的朋友却说着虚幻的话未免有点牵强,且没有现实证据证明确有其人。文中提及的角色都知道是谁了,接下来我就重新思考这首诗的标题。何为良宵呢?显然,对于诗人来说,这个良宵不是幻想中的良宵,而仅是染着细雨和青草气息的夜。从这层理解上继续,就能看出诗人本身虽然被下放到祁连山,但仍然对未来抱有希望的坚强。而这首诗从结构上来讲,形式上是问答对白,实质上是作者的自问自答。

  梁群:从结构主义角度来看,我认为这首诗一共有两个结构。
  第一个结构是“放逐的诗人”与“诗人自己”也就是“我”。我认为这个“放逐的诗人”就是诗人本身,他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诗人所处的一种困境,像诗歌这句“今夜没有月光,没有花朵,也没有天鹅”体现了困境所在,而诗歌中提到的“雨夜”又是对困境的进一步深化。
  第二个结构是“我”与“夜中与我对话的朋友”。“但不要以为我的爱情已生满菌斑,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我的须髭如同箭毛”,此句看着像是在与“与我对话的朋友”对话,但其实是一种自白,体现了“我”坚韧不屈、乐观积极的态度。诗歌最后一句“请递给我十指纤纤的你的素手”看似在描写这个与我对话的朋友,但我觉得这个朋友应该具有象征的意味,这里体现出“我”与生活与现实的一种和解,更凸显了诗人勇于接受现实、刚毅不屈的形象。

  程一身:首先我想提醒大家注意题目,这个作品的题目叫“良宵”,为什么在这个时间提供给大家这样一个作品呢?因为我们刚过了一个良宵。我刚才查了一下,这首诗的写作时间1962年9月14日是农历的八月十六日,也就是说,写这个作品的前一天是中秋节,所以这个良宵指的是中秋节。中秋节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呢?首先是团聚,跟亲人团聚,对我们中国人来讲,中秋节的重要性可能仅次于春节,因为它意味着和家人团聚,如果不能和家人团聚,应该就是思念。而这个作品没有写跟人家团聚,也没有写思念,他写的是另一种跟中秋节有关的现象,就是爱情,所谓花前月下。
  也许大家对这个作者了解的还不是太多,昌耀是1936年出生的,写这个作品的时候大概是26岁,当时他的家庭情况是很堪忧的,母亲已经不在了,父亲和妹妹,肯定也没联络了,在这个作品里他对亲人的思念不是很突出,因为他几乎是无家可归的状态。除此以外,昌耀其它相关的经历我也给大家讲一讲,他在读书的时候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在1953年朝鲜战争临近结束时受伤,回国后在一个退伍军人学校里面学习,当时中国正开发大西北,他就去了青海,在青海期间他写了《林中试笛》,因为这首诗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当了22年的“右派”:从1957年到1979年,这首诗是他在流放期间、当“右派”期间写的一个作品。在这个期间,家人对他已经没有什么重要性了,因为家人有的失散了,有的没有联络了,所以这是一个没有家的人,而且他是个26岁的人,26岁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一个渴望爱情的人,但是你要知道在那样的时期他是一个政治犯,谁会嫁给一个政治犯呢,对不对?这就是时代的政治对个人欲望的一种剥夺,这个作品体现了对爱情的强烈渴望,但是由于他的政治身份没人敢嫁给他,政治的迫害和个人的需要形成一种冲突,这是我们理解这个作品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所以,这个“良宵”可能是别人的中秋节,这样一个中秋节对作者来说,不是一个团圆之夜,而是一个没有月亮的中秋节,是一个下着细雨的夜。那么,这个良宵到底是不是一个良宵呢?我们把握这个作品,要把“右派”这样的政治身份和个人对爱情的渴望放在良宵和雨夜这个冲突性极强的框架里展开。这是我讲的第一点。
  然后说第二点,对人称的讨论,找到人称词,对我们把握作品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对这样难度比较大的作品,我们要注意分析其中的人称代词。我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这个作品从人称上来看,可以把“你”这个人称词划出来,“你”这个人称词在第二行第一次出现,这几个“你”大家注意一下,其实是一个语气,“这良宵是属于你的吗”,后面把“良宵”变成“柔情蜜意的夜”,这是“良宵”的一个关联词,以及“在山岳、涛声和午夜钟楼流动的夜”、“使月光下的花苞如小天鹅徐徐展翅的夜”,这都是“良宵”的关联词。这首诗的第二行到第六行其实运用了排比,而且造成了语气的加深,形成了不可辩驳的情感逻辑,作为一个排比使用的爱好者,你会发现他的句子越写越长,他变换词语、拉长句式,来表达一种越来越深刻的情感,善于抒情、善于运用排比来不断加强、加深语气,这是昌耀作品的一个特色。
  那么,这个美好的夜晚是不是属于“你”呢?这个“你”肯定指的是放逐的诗人,而放逐的诗人在这里等同于作者,因为他这个时候的确是一个“右派”。那么问题在哪里呢?这一系列问话到底是谁在问?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诗人自己在问自己,另一种可能是别人在问。根据第一行里“啊”这个词,这是一个抒情性很强的词,感叹性很强的词,如果是别人问的话,我觉得不会用“啊”这个词,所以从“啊”这个词的使用来看,这是诗人自己在问,是自问。
  然后我再说说倒数第二行,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啊”,这个“啊”又是在抒情,昌耀是一位在写作中比较注重抒情的诗人,这个作品出现了两个“啊”,但这不是我要讲的重点,第二个“啊”后面有个“你”——“你自夜中与我对语的朋友”,这个“啊”是为了引出后面的“你”,“你”是“我”的朋友,是“自夜中与我对语”的人,“对语”这个词很重要,如果这个“你”是客观存在的话,那么这个“对语”就不是虚的,前面的对语也就不是虚的,整首诗就是一系列对语。关键一点,我们要确定“你”是不是真有其人,这是我们理解这个作品比较关键的地方。如果这个“你”是真有其人的话,那么前面就有可能不是自问而是他问。这个时候他的感情生活我们无据可查,但他有女朋友的可能性非常小,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他是政治犯。如果真有朋友的话,也可能是一个农家少女,这种可能也不是没有,因为他在农村劳动,可能和女孩有接触,但绝对谈不上女友。昌耀1958年就住在未来的岳父家中,真正的婚姻是1973以后才有的,从这个层面来说,我感觉诗中的这个朋友是实际存在的,不太像虚构。如果我们要把她解读成虚构的话,这个作品就显得有点空了,缺乏一首诗应有的具体语境。
  这个朋友是虚构的和确有其人的,从这两种角度来理解这个作品确实是有差异的。如果是真有其人的话,我们就可以说前面一系列的问可能是“对语”,如果说这个朋友是虚构的话,那么前面那些问肯定是自问,那么“对语”就没有着落了。我觉得可能真有其人,这样抒情的效果会更明确更强烈。这个“你”是一个女孩子,诗中有“十指纤纤”、“素手”嘛,肯定是个女孩子!这样解读呢,我们就可以知道,他对爱情非常渴望,渴望一个女孩子爱他。这是我从两个“你”的对应情况来和大家谈论这个作品。第二行到第六行的“你”指的肯定是诗人自己,后两行这两个“你”肯定是一个女孩子,这构成了“你”、“我”的一个结构。如果认为前面是自问的话,这个“你”又等同于“我”,这种结构在现代诗歌里面是非常常见的,即使不从对话的层面来讲,这一点也是比较常见的。这首诗的人称确实有很难确定的一面,因为这本身就是不确定的。这是我谈论的第二个问题——“你”、“我”人称结构的问题,不管后面的“你”是虚拟的还是确有其人的,它都构成了一个对话的对象,这是毫无疑问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虚构的东西,比方说,我们表达对爱情的渴望,如果身边没有女孩子,我们就会虚构一个女孩子,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一个虚构的女孩子更能表达一个人对爱的渴望。如果是真有其人的话,那么表达就显得自然而然,反而没有虚构的来得强烈。
  第三点我要和大家讨论的是什么呢?这个作品其实是问答式的一个结构,问答发生在“你”“我”之间,这个问答有两次,一次是否定的回答,一次是肯定的回答。第一次的否定语气是非常直接的,没有任何犹疑,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对自己的政治身份很清醒,知道“良宵”、美好的夜晚跟自己是没有关系的,对一个政治犯来讲是不可能有良宵的,也就是说,他也不可能有爱情,他很清楚,所以这个回答是斩钉截铁的、非常明确、非常现实,体现了他对自己处境的确切认知,所以接下来强调“今夜没有月光,没有花朵,没有天鹅”,在那个场合、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之下,他不可能有这些美好的东西,所以“良宵”的“良”对他来说就是不良,“良宵”对别人是美好的,对他来说,“良”被抽空了、被置换了,被置换成什么了呢?被置换成“细雨”了,对别人来说是月光、是花朵、是天鹅,对别的26岁的年轻人来讲,这样的夜晚是美好的良宵,但对“我”来讲是不美好的、是不良之夜,也就是刚才有同学讲的是细雨青草之夜。这个“细雨”非常重要。我们都知道中秋一般指的是月夜,而诗人的中秋却是雨夜,这是一种对比,这个对比、这个张力是时代强加给他的,如果他没有被打成“右派”,他可能也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和爱人在一起,所以是时代把他改变了。这个“不”的回答是作者认为美好与自己无缘。“是的”则是针对雨夜的回答,同样非常明确,而且强调“全部属于我”,这里有一个转折,大家注意一下,“雨夜”跟“良宵”是最能体现这个作品主题的一对张力词,“良宵”是别人的,“雨夜”是诗人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区别,这是一个分水岭,同样一个夜晚,对别人来说是良宵、是爱、是美好,对作者来说是雨夜、是无爱、是荒凉。这两个回答,一个肯定、一个否定的回答就把“良宵”区分开来,是一个夜晚的两种不同状态。这两问两答,我更愿意理解成自问自答,这样的事实包含了作者对自身处境的认知,也可以说是与自我的一种对话。
  那么,属于“我”的雨夜和属于别人的良宵有什么区别呢?这是接下来的内容呈现的信息,我们来看一看,你会发现,接下来有一个核心词就是“爱情”,我觉得刚才讲的良宵啊、美好的东西啊,都是属于别人的。比方说,“新嫁娘的柔情蜜意的夜”,这是别人的新嫁娘,别人的柔情蜜意,那么诗人作为一个26岁的男性,难道对这些东西没有渴望吗?所以就自然而然地讲到了自己的爱情,这里面充满了一种对话的语气。爱情是一个青春期的问题,只要到了年龄都有,即使是一个政治犯也有,何况他不是一个真正犯罪的人,他只是因为写诗才被定为政治犯,他本身是一个诗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到了这个年龄怎么可能没有对爱情的渴望呢?所以诗中说“不要以为我的爱情已生满菌斑”,这是一种反驳的语气,表明尽管自己没有“良宵”,只有“雨夜”,但同样是需要爱情的,这里对爱情的表达是非常执着的,也是在纠正别人的看法,是对政治犯没有爱情也不需要爱情的一种否定和反驳。这里最有力的表达是“我的须髭如同箭毛,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须髭”是男性身体的一部分,胡子非常坚硬,这是“我”渴望爱情的一种确切写照,是一种刚需,但“我”对爱情需要的外在表现和内心状态是有差异的:一个是强硬的需要,一个是在表达爱情的时候有一种羞涩,不是很大胆,语气里充满了对话,也可以说是表白,是内心情感的流露。归结到一点,尽管是羞涩的,但“我”对爱情的需要是执着而强烈的,这是我讲的第三点,基于“我”与“你”的结构框架里的问答,或是对语或是表白,这是一个渴望爱情的主题,体现了一个缺爱者对爱的渴望。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