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依然凸倔地显现出来
即使,“在”的支撑不断地消弭着
诗人依然行进着人的命运
即使,“任何事物全是旧的”
——对诗人苏楷《滑坡》的分析
滑坡
反叛,都割不掉,瓷器柜不要橡胶的
摔碎了侏儒,才不会乱跑
代办人很清楚:有一座黑暗的山
最严重,是剧毒,不像冰雹一样融化
在桌子上,瓷人好大的一个
也无力反抗,这种,隐喻的风景
在陆地挖掘红土,是啊,备忘录提到的
被词语极端的登记,特定了许多水杯,
靠近,边缘,十分神秘。归于宁静
像紫丁香的偏见:围绕房间
水塔,不能保持运动
我们将返回来,喜欢新的美丽
要抓住,需要无妨碍的勇气
与你无关,慢慢的站住,犹如
栽下的一棵树。高耸
在季节的手段里,赞同,它曲折
小算数的猎杀,寄居于玻璃替身,凯旋
断言:都漾起不确定性
力量的美女,很稀少。我厌倦
这一片泥浆进入,你打开门,手舞足蹈的
踩踏,巢穴,其中,披头散发的跳跃
在停留的立场,任何事物全是旧的
《滑坡》造就的命运困境,这种困境起初表现在对于语义的隔离上,一旦隔离产生,对于一首诗来说,造成了强烈的困境。当然我也并不是说要借助自身的认知而强制的对《滑坡》界定一个认真的意义,而是在当下的情况下,对于《滑坡》所建立的语义结构做一个直观的感知。这种感知不同于认知的介入,认知基于的前提在于,建立概念对应的时代序列,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诗的行为最终指向了人的命运,以此而确定一个自我认知的意义。但在此我想要说明的是,诗人苏楷所显现的诗歌文本,从符号形态的历史进程而考察其表达的诗学特征。这种特征起初反映在这首诗的符号语义单元上。
首先,“滑坡”符号特征:是如何指向“滑坡”的?也即通常意义上建立的关于“滑坡”的语义作为认知的符号要素,呈现了什么样的语义?这并不是先入之见,而是表明了,在语义结构中,“滑坡”所对应的时间、空间形态,其所显现的对象的“滑坡”。或是山体的“滑坡”,或是墙面的“滑坡”,或是意识的“滑坡”,或是概念的“滑坡”,诗歌的标题所给予的首要特征,其所前置了的认知,也必然来源于“滑坡”的经验语义,在这经验的语义之下,作为标题的“滑坡”首要的建立了对于阅读而言前置存在,这种前置存在或而说成是阅读预期,这种阅读预期必然来源于“滑坡”作为标题的语义,这正是诗人苏楷所带给我们的关于标题的“滑坡”的预期,这种预期作为标题而存在,一般意义上,现代化诗歌对于标题的重视程度,往往是作为诗歌文本的整体而看的,因而,在此我宁愿认为关于“滑坡”的标题的“滑坡”认知,其在此预设,是也只能是关于“滑坡”的语义,阅读的期待在此的符号语义,这是不论是作为普通日常语义、还是作为诗歌文本的语义都必须要显现的,因为认知就在这里,因为作为人的符号认知,必然建立在关于符号语义的个体人的经验上,这是阅读成为可能、认知成为可能的必然。
那么,在此作为标题的”滑坡“就这样在当下的阅读中,在介入诗的开始,这一开始中,作为诗的“滑坡”的符号语义生成了阅读者经验的“滑坡”,这种经验,萦绕在了阅读的开始,并使得阅读成为当下的预期,不论是说什么的“滑坡”,还是说,“滑坡”指向了什么,这都是作为标题的语义符号所指向的当下的诗歌文本中的起始,在这起始中,“滑坡”建立了普通经验语义认知的预期。
反叛,都割不掉,瓷器柜不要橡胶的
摔碎了侏儒,才不会乱跑
代办人很清楚:有一座黑暗的山
以此而言,作为认知的要素,在此,居然连认知的语义结构也不存在,发生了什么?也即我们是否在此而串联起了根本上的语义结构:或主谓,或主谓宾,或疑问,或祈使等等,在我们通常意义上而由认知语义结构所确立的世界时空序列,在此而变成了,个体的语义要素:
反叛
都割不掉
瓷器柜不要橡胶的
摔碎了侏儒
才不会乱跑
代办人很清楚
有一座黑暗的山
这种语义要素,是否造成了认知困境?那有通常经验而确立的句子结构,在此而呈现为各种词语要素,以认知的经验而言,句子结构、词语仅仅在于表明了在此对于这里诗歌要素的称名,这种称名提供了接近可能的命名,也就是说,在此而处在语义经验之下的符号语义结构---句子被词语自身要素所代替,这种代替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成为可能的,对此的认知和分析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对此的认知和分析是否处在了标题所称之为的“滑坡”,这种多维度的“滑坡”不仅仅是形态--诗歌文本形态从一般认知句子结构到词语的“滑坡”,而且也包含着作为当下人的形态的认知的“滑坡”,而且也包含着诗歌结构的“滑坡”,这种多维度反映的问题在于,分析的有效性也处在“滑坡”的可能,正如我此前说述,是否因此而陷入了强加一个认知的存在的意义?这正是这里的挑战所在。而在词语的符号认知要素下,认知的可能性展开在于词语的构成的不依赖于句子所建立的时空形态的世界存在对象面前:也就是说,“滑坡”并不前置一个主语,也不后置一个语言要素,而是直接的,呈现为“滑坡”,试看“滑坡”的要素,当然必须强调,你不能借助于建立一个经验的句子形态的时空序列,而这里仅仅在于作为词语要素的语义存在,这就是作为语素的“滑坡”:
“反叛”的“滑坡”是“割不掉”
“瓷器柜”的“滑坡”是“不会乱跑”
“代办人”的“滑坡”是“黑暗的山”
注意,如果是带着语义认知的预期而在此,建立语言的结构的话,我想这终将被诗人苏楷所不耻,其关键的问题在于,建立在此的语义结构所面临的经验“语义”的衔接上,而依靠认知的语义经验,并不能使得其处在认知的结构中,而因此作为语义元素的词语符号所显现的性质或属性,并非是词语符号的时空存在性,这种性质或属性因“反叛”之“割不掉”,因“瓷器柜”之“不会乱跑”,因“代办人”之“黑暗的山”显现为“滑坡”的形态,而不是“滑坡”要建立一个什么的时空存在,仅仅在于,“滑坡”所显现的认知形态,所显现的符号形态,你不可能而从中确立一个关于什么认知实体的存在,而仅仅在于“滑坡”所代表的符号认知形态,也即这种符号认知形态并不是基于语义的要素,而是基于符号形态的要素。以此,关于标题的“滑坡”所显现的认知形态或掀开了其中的面纱:作为诗人的苏楷的诗学文本,语言形态是作为符号形态而存在,而非作为认知语义结构而存在,而建立在符号形态的认知结构,并不同于建立在传统语义结构的认知存在,这对于诗歌文本而言,是作为诗人苏楷诗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特征在现代化的认知符号进程中,将与诸认知形态而逐步汇流,所谓汇流,也即作为认知的符号,其所显现的历史进程,从原始象形符号,到语义概念的对应形态,到声音、图像的符号概念,到理性形态的认知结构,到句子符号结构的时空命名,到视频,乃至现代数字符号结构等等,所能界定的认知符号进程中,诗人苏楷在此而在词语符号的语义下---暂且以此而称名,这种称名正是基于语义的要素上,这是诸时代、诸民族、诸国家所确立的符号形态所给予的必然的认知经验,以此,在诗的文本中,在诗人苏楷所确立的诗学形态,建立在词语符号的诗学形态结构,对于诗歌而言,意味着什么?显然这是处在语义经验之下的分析和揭示,对于诗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反传统之举,即我所强调的,诗人苏楷之诗学词以形态,暂且以此而称名,其并不是反对什么,或肯定什么,而是说,作为此而显现的认知诗学文本,其是什么,这种是什么,即不否定此前的语义符号形态,也不否定此后的语义符号形态,而是说当下的,处在这一时代、这一语义结构中的诗的形态,其是什么,正是基于这一立场,基于这一必须要强调的立场,在述及上述诸时代、诸民族、诸国家之认知符号形态,在此而确立了当下的诗人苏楷诗学要义:诗的认知符号形态的衍变。这种衍变,所体现的要义,在于从语义结构认知到语义要素认知的衍变,从而确定的出现了一个变革,也即回到符号形态本身,那在呈现自身的语义结构中,从指称的句意符号中所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关于人的认知,因而在语言形态中建立了起来,这种建立不仅仅是在诗歌文本中如此,而且在呈现的语言符号形态中,能够作为认知的形态的对象的---语言结构,这种语言结构构成了语言形态的大厦,基于这样的大厦,人关于认知的建立,在语言符号中,获得了语义实现的可能,但必然的,这里所包含的两个因素,一个是语义符号结构本身的逻辑形态,一个是这种语义符号结构的认知实现,这两个方面,成为一种传统的认知力量,规定着人的行为,但当下的,在此的:
反叛,都割不掉,瓷器柜不要橡胶的
摔碎了侏儒,才不会乱跑
代办人很清楚:有一座黑暗的山
这所揭示的已不是基于语义形态下的结构认知,这一特征,也就是说,就连语义所具有的认知结构本身也在诗人苏楷的诗的行进中发生了衍变,什么样的衍变,从表面上看,以词性来说,无论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这种便于认知的称名在这里诗的行进中,从原来的语义符号形态的解构中,比如说主谓宾、比如说主系表等等的结构中解题了,当然这种解题在一般的识别或认知中,也仅仅看到了一堆在此堆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了,但事实是如此吗,这种解体,注意,并不是解构(解构是基于概念的,而这里所要述及的仅仅是在于呈现了在此的诗的文本的显现形态),并不是散乱,并不是杂乱,而是建立在诗学认知的一次突破,这种突破也即,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作为语言符号的结构元素,在诗中成为形成了自身的结构:
反叛
都割不掉
瓷器柜不要橡胶的
摔碎了侏儒
才不会乱跑
代办人很清楚
有一座黑暗的山
直观而言,在此,也即《滑坡》的诗的形态结构中,是基于词而成为基本的认知符号语义结构,而不是基于句子而成为基本的认知符号语义结构,这种结构的建立,呈现出了这样的可能:在诗中,那所成为时间、空间的认知结构,成为了过去时了,诗来到了符号的认知结构中,而并不是去发掘了一个当下时空的语义认知可能性,在此,我不能说这就是伟大的,创新的,发展的,而是说,以当下所我的认知,诗,是当下的这种形态,在符号---认知中直接的显现,而并不是符号---语义---认知的结构转换,以此“滑坡”的标题称名,所带来的阅读认知建立了起来,而这当然显示出了认知的意义,是不同于普遍存在性的认知意义,“滑坡”持续了这种认知:
在桌子上,瓷人好大的一个
也无力反抗,这种,隐喻的风景
在陆地挖掘红土,是啊,备忘录提到的
被词语极端的登记,特定了许多水杯,
靠近,边缘,十分神秘。归于宁静
像紫丁香的偏见:围绕房间
水塔,不能保持运动
我们将返回来,喜欢新的美丽
要抓住,需要无妨碍的勇气
与你无关,慢慢的站住,犹如
栽下的一棵树。高耸
在季节的手段里,赞同,它曲折
小算数的猎杀,寄居于玻璃替身,凯旋
断言:都漾起不确定性
力量的美女,很稀少。我厌倦
这一片泥浆进入,你打开门,手舞足蹈的
踩踏,巢穴,其中,披头散发的跳跃
在停留的立场,任何事物全是旧的
接下来,诗人处在形态中而不能自拔,也即一方面是“滑坡”的“滑”向认知的解体,就连符号--认知本身也难以持存,“反叛”滑向“割不掉”,“瓷器柜”滑向“不会乱跑”,“代办人”滑向“黑暗的山”,“滑坡”成为并不依赖于时间、空间形态的存在结构,这种持续性能够找到附着物吗?诗人面对于此而一次一次的显现出那个仅仅是意识概念的位置,这里有:
在桌子上,
在陆地挖掘红土,
我们将返回来,
在季节的手段里,
这一片泥浆进入,
在停留的立场,
“在...在...返回来...在...进入...在”,这一连串的形态,而并不能称之为行动,因为行动是基于时空的显现,但在此所显现,“在...在...返回来...在...进入...在”,仅仅表明了“滑坡”这一形态下的符号认知,而这种认知,对于“滑坡”而言,就好似人处在透明光滑的玻璃之上,所有的“在”的形态成为“人”的支撑,但仅仅是支撑,除了支撑而毫无一物,但对于诗人而言,“在...在...返回来...在...进入...在”也在不断的自身解体自身,这种解体表明,即使因为“在”的透明的光滑的玻璃的支撑,但这种支撑,随即走向了空无,因为“在“被自身消弭了:
“在桌子上”是被“无力反抗”消弭;
“在陆地挖掘红土”是被“边缘、不能保持运动”消弭;
“将返回来”是被“慢慢的站住”消弭;
“在季节的手段里”是被“不确定性”消弭;
“进入”是被“披头散发的跳跃”消弭;
“在停留的立场”是被“全是旧的”消弭;
因此,诗人所指向的,在透明的光滑的玻璃上的“滑坡”的“在”的“寄居”,这种“寄居”成为了符号形态本身,而不具有“寄居”所指向的“在”的持存形态,诗人以此而完成了“滑坡”,说完成则是站在作为的诗的文本而言,而对于这里诗的认知指向来说,从而形成了一个关于认知的新的可能,也即诗人通过语素的词的符号而建立的诗歌系统,所反映的人的认知可能,这种可能归根结底指向了人,作为诗人的人,所处在“滑坡”中的命运境遇,什么样的命运境遇?从现代化而衍变而来的人的认知历程,那基于哲学的、科学的、道德的关于人的认知,在历经了哲学所确立的意识的人,科学所确立的概念的人,道德所确立的存在的人中,现代化的人是如何一步一步的成为当下、这一时代的关于人的命运形体?以至于在现代化的当下,人,那所面对的人---面对而成为判定的概念,从而使得当下的分析也不至于面临“滑坡”的困境,因为这正是认知所要建立的,使概念所依存的必然,但这并不是在此的话题,而是说,现代化的当下的人,因为诗人苏楷的这一诗学行为,行为在此具有了我所描述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是说诗人创作诗的行动而言,而不是诗文本的行为,因为我也一直在强调,文本在行进中的形态化,而不是行为化,从而作为诗人的诗学行为,站在诗人创作的角度,在诗人所表明的“滑坡”的文本行动中,最终成为了自身命运的缅怀:“任何事物全是旧的”,这则是诗本身最终的指向,也即站在诗最终的目的,诗人发出了缅怀或喟叹:“任何事物全是旧的”,以此而穿透诗人创作的整体认知,这种穿透,对于当下的分析而言,不啻于作为猜测:在诗的行进中,诗人苏楷所扑向了自身的命运,这种自身的命运,对于诗人而言,“任何事物全是旧的”成为了其自身作为诗人之人的写照:
即使“任何事物全是旧的”,但作为诗人的苏楷依然在诗的命运中行进着
即使“滑坡”中“在”的支撑也不断的消弭着这一支撑,但诗依然凝聚着作为诗人的苏楷的人之命运
诗依然突倔的显现出来
即使,“在”的支撑不断的消弭着
诗人依然行进着人的命运
即使,“任何事物全是旧的”
我也必须强调的是,作为评论,作为分析,即使我所基于各种手段,各种迂回的选择,但归根结底,诗歌的本体,人的命运本质,必然作为人的存在的当下立场而作为最终目的,这也是我所进行这一工作的最终愿景。现代化的世界形态将人一览无余的呈现在每一个当下的存在着的人面前,这正是当下的、在此时代的关于人自身的命运,对此的揭示,我所目击的,正是诗人的行动正不断的筑就着我们命运的伟大前景。
2021.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