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芦子
杜甫
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
边兵尽东征,城内空荆杞。
思明割怀卫,秀岩西未已。
回略大荒来,崤函盖虚尔。
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
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
岐有薛大夫,旁制山贼起。
近闻昆戎徒,为退三百里。
芦关扼两寇,深意实在此。
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
五城,是一个精确的数目,合多为一,确使地广人稀的感觉骤起。同时,也催生了一种言辞上的紧迫感。给人的感觉是,不容分说,一言概之。且这个数目也只是虚晃一拳,更重要的城地还在后头呢。五,与此后的一万(人)、三百(里)以及方位字东、西、北,一并产生共振效果,真切感也从中生起。五城是虚(城内空荆杞),芦子关是实(深意实在此),远远写起,自然不难得到一个由远及近的逻辑与通告。
梦李白二首·其一
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别”的双重修饰——死-,生-——对应着诗人对李白的生死不明、模棱两可的处境两种揣测心理:如果死了,会怎样?如果生离(现在多半是这种状况),又如何?其实都来不及想明白。在诗的开头,要的正是生离死别这股子决然的气息,且跟后头的魂来、魂返组合有一个呼应。
寄令狐郎中
李商隐
嵩云秦树久离居,
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
茂陵秋雨病相如。
“一纸书”确属实事,但于诗中言及,仍是“第一首诗”的范畴。虽见其珍贵难得,一方来信打破了沉默无语的二人关系之僵局,但强调它的存在,又有一点无话可说的滋味,如若友谊长存,真有话说,下一首诗就不必客气,谈点别的。不过又因此处将“一纸书”定调过高,只怕再难续写酬酢之诗。双方相敬如宾,皆适可而止,意思到了即可。
有会而作
陶渊明
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登岁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资,烟火裁通。旬日已来,始念饥乏,岁云夕矣,慨然永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
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
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
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
斯滥岂彼志,固穷夙所归。
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
一辈子没有喂饱肚子而形成的个人饥饿史(饥饿的记忆和条件反射)与古代贫士构成的群体饥饿史混为一谈时,“饥饿”作为诗歌主题的可能性才得以彰显。
北齐二首
李商隐
其一
一笑相倾国便亡,
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莲玉体横陈夜,
已报周师入晋阳。
其二
巧笑知堪敌万几,
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
更请君王猎一围。
“倾国”:倾国之伤已在历史早就验证的“笑-亡”因果关系中埋下。“已-已”者,乃是诗人后见之明,也是文法结构上所要的时间之轮。一笑,重在一言以概之,干净利落;巧笑,则要交代逻辑,给出修饰效果,从文法上看,也有借“一笑”开篇之力的复沓效果。
羌村三首 • 其三
杜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请为父老歌”——这是怎样的歌唱?真的当众亮嗓子吗?还是诗人想象的一幕,只是为了引发四座落泪的效果?
饮酒二十首·其一
陶渊明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在“不复疑”这一双重否定之后,定然会迎来与之匹配的邂逅。“忽与”就是一个边际增量,看似一桩奇遇,实为一个必然的礼物。
饮酒二十首·其二
陶渊明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固穷守节,可谓立德,立德亦可不朽,与立言构成一次类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因果报应论若不奏效、有例外,尤不可言乎?在失效的铁律面前,惶惑不已乎?恰是这一等例外状况,才是立言者用力之所在,所言者怎能是空负呢?若无言以立,则善恶之逻辑更会搅乱人的心智。
饮酒二十首·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青松的作用于人有三:一,便于饮者挂壶;二,为远望助力;三,为出神之人生梦。壶之所挂,实有其事,确有所系,这一落脚点可落实于一虚指所在,即叠加到青松的眉目上去,使得青松来龙去脉井然有序,逻辑透明。
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一
杜甫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
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无人去而复返——有的是单向旅程,去了西边,却不能回来这边讲述落日的情形。无人带消息回来,这一情况也会令此地之人倍感虚无,并促其也不得不西行。无人带消息回来,表示无人出手相助,给人以有人/友人的准信,于是只得贸然亲行,并预设一个我必再度返回的打算,以亲力亲为的表现消解无人造成的冷漠无助局面。实际上,无人打西边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这一点诗人心知肚明,并非表明在落日之所在也绝对地无人。也可说,每一个西行的人,都是在拿生命作赌注,有去无回,充满了不确定性,正是在这种不确定性中,更考验人的忠诚与勇气。一旦你也追上了落日,在灿烂的晚霞之中仍然能保留生活的希望,获得千辛万苦之后应有的惊喜!
述怀
杜甫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见两肘。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
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嵚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
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仕途告一段落,但想家的男人形象跃然纸上。这是他乐见的自我形象。在安定好忠君报国的一个自我形象之后,的确要适当营造一份乡愁来言明心灵世界并非全部释然。显然,一个鳏夫形象,比起一个白身的士子来也足以令人唏嘘:妻与子仍然是心中怀抱之爱的依据,这是至亲的语言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