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朵兄”视频号 会员列表
主题 : 木朵:八中诗话
级别: 创办人
0楼  发表于: 2021-10-10  

木朵:八中诗话




塞芦子
杜甫

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
边兵尽东征,城内空荆杞。
思明割怀卫,秀岩西未已。
回略大荒来,崤函盖虚尔。
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
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
岐有薛大夫,旁制山贼起。
近闻昆戎徒,为退三百里。
芦关扼两寇,深意实在此。
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


  五城,是一个精确的数目,合多为一,确使地广人稀的感觉骤起。同时,也催生了一种言辞上的紧迫感。给人的感觉是,不容分说,一言概之。且这个数目也只是虚晃一拳,更重要的城地还在后头呢。五,与此后的一万(人)、三百(里)以及方位字东、西、北,一并产生共振效果,真切感也从中生起。五城是虚(城内空荆杞),芦子关是实(深意实在此),远远写起,自然不难得到一个由远及近的逻辑与通告。



梦李白二首·其一
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别”的双重修饰——死-,生-——对应着诗人对李白的生死不明、模棱两可的处境两种揣测心理:如果死了,会怎样?如果生离(现在多半是这种状况),又如何?其实都来不及想明白。在诗的开头,要的正是生离死别这股子决然的气息,且跟后头的魂来、魂返组合有一个呼应。



寄令狐郎中
李商隐

嵩云秦树久离居,
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
茂陵秋雨病相如。


  “一纸书”确属实事,但于诗中言及,仍是“第一首诗”的范畴。虽见其珍贵难得,一方来信打破了沉默无语的二人关系之僵局,但强调它的存在,又有一点无话可说的滋味,如若友谊长存,真有话说,下一首诗就不必客气,谈点别的。不过又因此处将“一纸书”定调过高,只怕再难续写酬酢之诗。双方相敬如宾,皆适可而止,意思到了即可。



有会而作
陶渊明

  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登岁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资,烟火裁通。旬日已来,始念饥乏,岁云夕矣,慨然永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
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
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
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
斯滥岂彼志,固穷夙所归。
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


  一辈子没有喂饱肚子而形成的个人饥饿史(饥饿的记忆和条件反射)与古代贫士构成的群体饥饿史混为一谈时,“饥饿”作为诗歌主题的可能性才得以彰显。



北齐二首
李商隐

其一
一笑相倾国便亡,
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莲玉体横陈夜,
已报周师入晋阳。

其二
巧笑知堪敌万几,
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
更请君王猎一围。


  “倾国”:倾国之伤已在历史早就验证的“笑-亡”因果关系中埋下。“已-已”者,乃是诗人后见之明,也是文法结构上所要的时间之轮。一笑,重在一言以概之,干净利落;巧笑,则要交代逻辑,给出修饰效果,从文法上看,也有借“一笑”开篇之力的复沓效果。



羌村三首 • 其三  
杜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请为父老歌”——这是怎样的歌唱?真的当众亮嗓子吗?还是诗人想象的一幕,只是为了引发四座落泪的效果?



饮酒二十首·其一
陶渊明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在“不复疑”这一双重否定之后,定然会迎来与之匹配的邂逅。“忽与”就是一个边际增量,看似一桩奇遇,实为一个必然的礼物。



饮酒二十首·其二
陶渊明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固穷守节,可谓立德,立德亦可不朽,与立言构成一次类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因果报应论若不奏效、有例外,尤不可言乎?在失效的铁律面前,惶惑不已乎?恰是这一等例外状况,才是立言者用力之所在,所言者怎能是空负呢?若无言以立,则善恶之逻辑更会搅乱人的心智。



饮酒二十首·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青松的作用于人有三:一,便于饮者挂壶;二,为远望助力;三,为出神之人生梦。壶之所挂,实有其事,确有所系,这一落脚点可落实于一虚指所在,即叠加到青松的眉目上去,使得青松来龙去脉井然有序,逻辑透明。



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一
杜甫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
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无人去而复返——有的是单向旅程,去了西边,却不能回来这边讲述落日的情形。无人带消息回来,这一情况也会令此地之人倍感虚无,并促其也不得不西行。无人带消息回来,表示无人出手相助,给人以有人/友人的准信,于是只得贸然亲行,并预设一个我必再度返回的打算,以亲力亲为的表现消解无人造成的冷漠无助局面。实际上,无人打西边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这一点诗人心知肚明,并非表明在落日之所在也绝对地无人。也可说,每一个西行的人,都是在拿生命作赌注,有去无回,充满了不确定性,正是在这种不确定性中,更考验人的忠诚与勇气。一旦你也追上了落日,在灿烂的晚霞之中仍然能保留生活的希望,获得千辛万苦之后应有的惊喜!



述怀
杜甫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见两肘。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
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嵚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
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仕途告一段落,但想家的男人形象跃然纸上。这是他乐见的自我形象。在安定好忠君报国的一个自我形象之后,的确要适当营造一份乡愁来言明心灵世界并非全部释然。显然,一个鳏夫形象,比起一个白身的士子来也足以令人唏嘘:妻与子仍然是心中怀抱之爱的依据,这是至亲的语言伦理。
级别: 创办人
1楼  发表于: 2021-10-29  

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入河,虽有进入银河的解释,但既然已承(上句)人间的清氛,说水中月也未尝不可。波光粼粼之处,月儿起伏不定,却不致破碎,乃至化为乌有。正是有扎入人间河川的动态,亦真亦幻之际,才虚闻捣药的动静,或由此进入冥想之河。其实,捣药这一貌似凡俗之举,也足见一片苦心。于是,人之苦心孤诣也鼓捣而至。至于黑夜中的白发何等规模,一想可见,不一定要借月光来看个明白。这一点应有自知之明。然而,全诗押注(压轴)于一个动词“知”上,可照见了诗人的苦心:天知地知我知皆可,人尽皆知,则真是无尽的麻烦!




羌村三首·其一
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与鸟雀无言的躁动不同,邻人的见证才是远方归人应有的一阵热闹。这是人际伦理所需,不可能不提,要不然小家就没有人情味,个人就不能以情感共同体的名义与人人共命运同呼吸了。邻人见我不远千里,活着归来,不容易,真是生活的奇迹,值得肯定和点赞;我见邻人,疑得家家都有难念的经,各有家庭成员未归,生死不明。如此,你知我知,互致唏嘘,各就各位,相互见证。




荆山
李商隐

压河连华势孱颜,
鸟没云归一望间。
杨仆移关三百里,
可能全是为荆山。



  为荆山而来,为荆山而去,神州何处无青山?借一山之块垒,堵住众我悠悠之口罢!荆山初为诗之主题,此番书写,虽未得山之特义,只是状拟大概,但山之压抑的意蕴向度已经生成,日后睹荆山则是为内心添堵,除非日久生情,荆山与人的关系在另一首诗中有所改观。




春宿左省
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在单位上值夜班,一连串的心理活动需要在一夜之间觅得相匹配的进度,而且是一个可诉说的进度,一步步来,既是值夜人有条不紊地将夜间见闻摆放整齐,又是写作上的步步惊心,光阴跃然纸上,每一步都要精心上釉。这是一个舍不得辜负的夜晚,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刷一刷存在感,可能还得三番五次问同事几点钟了,巴不得找一个人来分享一下他对时间进度的微妙感觉。他自己也蛮喜欢这个爱打听时间的自我形象来压轴,只要善待了长夜,人因一夜成名也不是什么难事,毕竟,这个人把自己写入了一个有名有实的良宵。




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始于其一(一片),视为减却。从花枝的立场看世界端绪、诗之苗头。随之万点飘飞,在数目上已眼花缭乱。从春色(自然)之减损,悄然过渡至春愁(个人)之剧增,能量仍可守恒,无非是此消彼长。一而万,减而增,正是文法结构的努力,不断推动诗之逻辑发展,且看(欲尽,减到底)、莫厌(伤多,愁绪剧增)亦如此,用衔接词手挽手将人与自然之间的瓜葛在战战兢兢、真真假假之中演绎。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
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一副一尘不染的样子(“无”),这是想招引什么?但不请自来的只有在此之人的相思情愫。的确,这是在一种无有的感觉中建立的思虑契机。无,催发了人与之接近的一种近似的激情:人之无,多么想与外界之无浑然一体。仿佛那个倔强的“不”字很快脱口而出,人与外界性灵同时说出这个字。通过一种否认的视角,以使自己获得感情上的消停与不被打扰,于是,当事人有资格留在原处,与滞留一地的枯荷共听雨声,共同营造一个无中生有的暖心局面。




饮酒二十首·其九
陶渊明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汨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吃了人家的嘴软,那就不便顶嘴,虚心接受,哪怕是口是心非诺诺不已地听完人家善意的批评。反正应付应付就过去了。对方谈论的都是可学的事项,或不出可学的范畴。可与不可之间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看不出有明显的利害关系。但是不可之处仍闪闪发亮,“不可-回”即是其一,这股子犟劲,怕是光靠学习,是难以去除的。“与时乖”或不合时宜的是一个我,而禀元气于天(被世俗社会摒弃在外)却不可挽回的、心志不移的是一个吾。与其说这是一次我与田父的对话,不如说是我与吾的一次较量,亦可谓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宿旧彭泽怀陶令
黄庭坚

潜鱼愿深渺,渊明无由逃。
彭泽当此时,沈冥一世豪。
司马寒如灰,礼乐卯金刀。
岁晚以字行,更始号元亮。
凄其望诸葛,肮脏犹汉相。
时无益州牧,指挥用诸将。
平生本朝心,岁月阅江浪。
空余诗语工,落笔九天上。
向来非无人,此友独可尚。
属余刚制酒,无用酌杯盎。
欲招千岁魂,斯文或宜当。



  不可逃者,一是时间(万有引力),二是必有一死。看起来逃无可逃,实际上,只要方法得当,心智机敏,金蝉脱壳仍有可能,所谓不朽者三(立德,立功,立言),个个都是表率。空余,看起来聊胜于无,比空、零多一点点,但生平事化作生平语,已是芸芸众生众灵极为罕见的幸事,若囫囵吞枣,不求工整妥帖、回味无穷,真就一点不剩,面目全无。千岁魂之所以可招,正是斯文在兹。




赣上食莲有感
黄庭坚

莲实大如指,分甘念母慈。
共房头濈濈。更深兄弟恩。
实中有么荷,拳如小儿手。
令我念众雏,迎门索梨枣。
莲心政自苦,食苦何能甘?
甘飡恐腊毒,素食则怀惭。
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
食莲谁不甘,知味良独少。
吾家双井塘,十里秋风香。
安得同袍子,归制芙蓉裳。



  心头一紧,“念母慈”这一头绪乍起,使得文法结构瞬间就得到了两方面的后继支持:其一,这是一首以情感取胜的诗,怀旧思乡之诗,或至少已撒出了思亲的诱饵,在情感上为莲子赋能加分,提供了浓烈的情感底色;其二,不禁扩展为“兄弟思”“念众雏”,将至亲关系一并拢来,显示出行文的并列状态。在莲子众属性与当事人的亲缘关系之间一一对比,次第展开,产生情感的积淀之后,再推及莲花的精神意义,对一个吃莲子的人的人品做了一次摸底调查。



级别: 创办人
2楼  发表于: 2021-11-26  
题郑十八著作丈
杜甫

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
乱后故人双别泪,春深逐客一浮萍。
酒酣懒舞谁相拽,诗罢能吟不复听。
第五桥东流恨水,皇陂岸北结愁亭。
贾生对鵩伤王傅,苏武看羊陷贼庭。
可念此翁怀直道,也沾新国用轻刑。
祢衡实恐遭江夏,方朔虚传是岁星。
穷巷悄然车马绝,案头干死读书萤。


  复听,乃两双耳朵听也。不-复听,表示眼下只有一双耳朵,也即一人听了,了无趣味,少了一个相拽之人,自然是孤身只影,这也是以不的否定口吻碰触友谊的芬芳。但是,既然只余一人,自成常态,写好一首诗,不忍听两遍,这也是不复听的一解。不过,这首不复听的诗是第一首诗,是想写而没有写(或者说,即便写出来了,也会没完没了,耳根不得清静)。摆在眼前耳畔的却是第二首诗,是对第一首诗的念叨、评注。好在第二首诗足以复听了,对不复听这一雏形予以调整,表明“不-”所代表的某种未完成属性得到了改善(没有听之反复,即便纸上墨干,也没有跃然姿态)。换言之,站得住脚,能行千里的诗,才值得一听再听,才意味着一首诗的完善。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杜甫

七月六日苦炎热,对食暂餐还不能。
每愁夜中自足蝎,况乃秋后转多蝇。
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蹋层冰。



  每愁,这种概括性、笼统性说明是在一个个例(“七月六日”如何)之后来到的。这一前后有别至关重要,若每愁在先,个例在后,则意蕴大相径庭。在这里,每愁是对个例(个别性)的声援,是对类似的多个夜晚的普遍感受的拿捏,却没有迷失于绝对的笼统之中,读者仍觉得这是唯一一个夜晚的感受,而非若干个无名之夜的无端愁绪。也正是每愁的申诉,使得烦闷之夜的无尽头感受稍稍得到了一次遏制、削弱。读者也不会嫌诗人夸大其词,仍会觉得这样一个令人长吁短叹的秋夜平凡而真切,感同身受,一个单调无名的七月六日由此显得充满了可写性(可信性),随时都有向普遍性及人性之根源纵身一跃的劲头。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焉能/谁能,怎么能,不能,也只能如此。这是一份自信/自省机制,赠诗明志,虽然不能达成初衷,石沉大海,但仍留下诗,足矣。生命个体也不致消沉,心灵不会由此不再高亢。这是一次自我劝告、安慰、警示,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我方的牌已出,没有回应也无妨,大不了诗的读者从一个特殊个体泛化为无数见证人,还不至上升为万古愁,郁郁寡欢,没了前程。心怏怏是实,知晓心怏怏,也是实,然后摆脱心怏怏并非难事,也是事实。与其说这是在跟一种知遇之恩的可能性对话,不如说是在生命归宿的其他可能性面前做一次检讨,接下来继续寻找机会,大不了,求人不如求己,仍有诗做依凭。调整心态,再次出发,有诗为伴,万里之行,仍有可能。所以说,这是一首关于人的潜能的赞歌。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老的感觉(其时才四十六岁)在重阳节益发显露出来,好像此日不老不足以写一首关于重阳节主题的诗。老,是一种资格,从而可以占据诗的首行,而不让蓝水最先映入眼帘。兴发就从老的感受中迸出,今日的主题及感官世界均从老中浮现:老得拘谨、客气,乃至不知所从,不主动成为聚会的明星或中心人物,自宽、自识即可度日;老得不禁设问生命有限,正因为热闹之中,觥筹之间,无人可识,无人抬举,倒也获得了一个仔细看自我的机缘(通过合情合理地盯视茱萸,这一开小差似的疏离举措,诗人体面地从无所适从的应酬里找回了自我的精气神)。只要你仔细去看他者,他者自然将自身的精确属性附体于你,使你与一株植物亦能合二为一,仿佛你才是今日聚会上最识茱萸的看客,无名的茱萸已经占据了诗人的视野,由此诗人已不局限于一日一聚之中,而成为广阔历史天地中过活重阳节的关键先生。很明显。这样一个诚恳的看客很可能明年不会再来了,明年此情此景之中,估计要少一人了。




捣衣
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亦知:你若知情,我又怎能不知?明知如此,又能如何?戍边人不能回家——这件事,或这个丈夫形象,乃至这一家国情怀,于是成为心知肚明的一个内容,成为知情人抒情感发的一个铺垫。于是,这是对“知”的一次自我调查,看看自己到底知道多少,或者说在塑造一个知情人形象上,自己到底能用多少力气。因为知情,所以一往情深,在所不惜,敢于承受确定性命运。声音的大小对应力气的轻重,进而,显示出思念之力的广阔无边,也为代言人采撷民情提供方便。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