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孟子,民为贵君为轻这个说法
是怎么来的?是不是纯学术的一时兴起?
这个二元论好像是故意制造一点悬念。
在看似确定无疑的湖面丢进一块石子。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实际生活中
小民是草,君王是风。
这个说法是不是只在理论上行得通?
只是做人的精神上的自我追求?
这里所说的老百姓指的是一个总体概念,
而不是随处可见的卑贱个体?
张扬生命的尊贵、观念的平等,
那缓缓上升的、使人激扬的视线,
使人走出卑贱的地位,朝向崇高之所在?
孟子答道:民心是一个普遍性概念,
君权显得侥幸(多种选项之一),
而当权者更是一个特殊现象,
我们生活中的秩序和生命中的仁爱
都不能系于特殊而偏离普遍。
总体的人民必然高于其中一员
(君王何尝不是普遍的人之一),
平均的人轻一些,这种感觉是
真实的,因其太个别,个别之人
面对权贵定然滋生自己太轻的心理。
被放大的欲望压垮了人的尊严。
但本质上,赤裸的个体是均质的。
只要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准经得起
实践的检验,你就能坦荡如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