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并不拥有将来,因为它首先是、并且仅仅是在当下。而事件则并不在当下进行,因为它并不执着于当下;它总是预感到当下,它在当下之前就倾身朝向于那将要向它发生的东西——就像是从阳台上人们倾身探出,超出了屋子的封闭、而朝向了那有待来访的敞开。或者毋宁说,事件倾身朝向于那超越了当下而发生的东西,因为时间总是通过所来到的东西而呈现自身的——既然它是从未来而来到自身,既然人们只有通过前方而接受到了时间才体验到时间。事件是从不断根据将来而得到引导的当下在场之中突然出现的,因为后者预感到了其自身。对象和事件把两种现象性对立起来,因为它们基于它们的两种时间化而相互对立。对象的现象性定义了这样一种显示的情形,它所显现出来的自身和它所给予的自身一样少;而由于对象在当下几乎没有给出自身,它因此就更少在当下显明自身;并且,它之所以几乎没有给出自身,只是因为它几乎没有接受到什么。事件的现象性所显明的自身与它所能给予的自身一样多;事件越是向着到达者给出自身,越是在当下显明自身;越是显露自身,越是在当下给出自身。给予和显现成正比。由此得出,那个通过给出自身而显明自身者——以及那个因给出其自身而显明其自身的东西——由于它不断发生而持续给出自身。事件如其所给出自身那样而显明自身,而无需能够重拾自身;它从不停止显明自身,因为更为彻底说来它从不停止发生、停止给出 (自身)。如果说事件拥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特点,亦即,哪怕它在其(不可预见且没有原因的)抵达之中是不可知的,它却仍然不停地通过它的后果来解释自身,它展开这些后果、并且让它们成为可被理知的,尽管它自己却始终保持着不可被把握——那么,它必须将此归功于给予的下述这一特性,亦即,给予作为发生而永不停歇,它从来不会结束,因为它不停地将事物第一次发生的后续结果抛入将来。现象之给予作为事件(因此可能所有的现象的给予都是如此,不论在何种程度上)自在地(在自身中)包含了它对于其自身的超出。给予总是溢出地完成自身。某些现象的饱和应该被理解为相应于给予的现象之现象性的形式后果。一种没有溢出的给予就像是一个没有提前于自身的发生,将会是自我矛盾的。(选自让-吕克·马里翁《所谓实在论:对象还是事物》)
落叶
王等等
环卫工用树枝敲打着
街道边长枝榆上的叶子
敲打着长枝榆最后的秋天
我本想阻止他的敲打
阻止他敲打秋天的节奏
几片树叶落在我的身上
已经黄了,看着他
矮小的身材和一条跛着的腿
我加快了秋天的脚步
黄叶加快了落下的速度
夏夜的光亮
明成
那天晚上,一只萤火虫
唱着它夏夜的歌
来到我身边
苍穹幽蓝而低垂。
接着,两只、三只,一群萤火虫
围来,形成巨大的光束
灿烂。明亮
强大的光亮竟来自这
微小的生灵!
想到这里,我体内
众多微小的生命
并为之颤动。
石守
黄锡锋
这满山的石头
有的跪着,有的站着
有的昂首,有的弯腰低眉
想不到,这人间的石头
也有尊卑
现在,父亲的坟前
也站着一块
这让我有些放心了
生前被人世
丢来丢去没人问津的父亲
现在,居然有一块石头
死心塌地
守着他
停车场
罗朝韬
一辆车进入它的腹中。
一个男人下车。一根烟的消失。
声音在绕场循环。这个下午有些盲目。
像冬天里的蚊子诡计的识破。
风灌了进来。很满。发出巨大的嗡嗡声。
一个女人向他走来。点燃一些不明原因的情绪。
声音聒噪。飞出它的喉咙。
它又将车吐了出来。像吐出难以下咽的疼痛。
要怎么理解时间?收费计时器上显示:
30分45秒。榕树上一群麻雀正密谋着一场午后的袭击。
树荫之上。白云依然流浪。天空那么蓝。
挂在空中的那颗金球。那么纯净,又那么天真无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