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朵兄”视频号 会员列表
主题 : 直播素材:诗为何要非线性发展
级别: 创办人
0楼  发表于: 2024-07-19  

直播素材:诗为何要非线性发展




讲义要点:
①约翰·阿什贝利(John Ashbery,1927-2017),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1927年7月18日出生于纽约罗切斯特。毕业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出版超过25部诗集,早期作品《一些树》获选WH.奥登编选的“耶鲁青年诗人丛书”;诗集《凸面镜中的自画像》获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全国书评人协会奖三项大奖;《空中札记:后期诗选》获格里芬国际诗歌奖。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院士,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曾两次获得古根海姆奖,1982年获颁美国诗人学会的年度诗人奖。1985年获得麦克阿瑟奖。2017年9月3日逝世于纽约。
②海伦·文德勒:阿什贝利也是一个概括的诗人,他一边前行,一边在寓言化、在沉思和分类,除了偶尔的轨迹,他在身后留下了发展的“环境世界”,如济慈所说,这个世界用磨难来考验心灵、改变天性、塑造灵魂。阿什贝利将他的目光从环境转移到塑造同一性的考验、转变和训练上来——转向过程本身。他一直在每一部著作中以不断增强的密度获得这些秘密。
③梅根·欧诺克:详谈阿什贝利的诗歌绝非易事,因为他所探讨的主题常常是美学意识,他称之为“经验之经验”。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诗歌给人一种仓促之感,如同深受流行文化浸染的后现代主义,灵感取自达达主义和法国超现实主义中激进的革新理念。同时,居于其诗歌核心地带的是一种极具浪漫主义特征的对整体的渴望:在某种意义上,他的诗歌不过是在表达对这种渴望的难以割舍。阿什贝利不像诗人菲利普·拉金那样着力于某个主题。他更像绘画大师杰克逊·波洛克,专注于某种感觉。这种感觉是由美学信念与恬淡的困惑相互交织而成。日常生活的琐碎中寄存着一种持久的希望,正如某位讲演者所言:“到最后,我要看到我完整的脸”。故而最好的方式不是绞尽脑汁地理解这些诗歌,而是享受字里行间的乐趣,如同听音乐一样。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唯有如此,诗歌中的真意才会慢慢浮现脑际。





约翰·阿什贝利:河
马永波 译

它认为自己适于
这些归纳并被它们
感动。它的对面
被插人暗影,这自高自大的
一个。可是中心
在持续崩散和重构
一张野餐桌旁的情侣(可
对野餐来说季节还早)
被河对它作品的无知
疲乏地拖动
躲避整个立在玻璃后面的景色
那可能的厌倦
和直觉的过多污染。“在这季节,”
她说,“太早了。”一只木筏漂过。
“把每个人都送回城南。”





约翰·阿什贝利:油布
少况 译

在下午晚些时候空虚之前
让事物平静地
爆发活跃
是一种意志力
将它从一千扇公寓窗户
收到的景象闪烁回去
就在夜晚
它的信号逐渐消失前





约翰·阿什贝利:河流
少况 译

它觉得这些概括
配不上自己,却又
靠它们推着向前。对面
被投入阴影,这一面
扎进自尊。然而中心
不断坍塌,重新成形。
一张野餐桌旁,这对夫妇(可是
这个季节野餐为时尚早)
周围摇曳着河流
关于如何避免可能的无聊
并不自知的知识,以及太多
直觉的斑点,整个场景
被玻璃围在后面。“这个季节,”
她说,“为时尚早。”一只鹰飘过。
“送每个人回城里吧。”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