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朵兄”视频号 会员列表
主题 : 直播素材:解读杜甫《春夜喜雨》
级别: 创办人
0楼  发表于: 2024-02-23  

直播素材:解读杜甫《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写作背景:
❶写于公元761年,杜甫(712-770)时年49岁,住在成都草堂。安史之乱(755-763)尚未结束,但偏居成都,找到了落脚点,暂得安顿。
❷此前,杜甫自秦州至同谷,又自同谷至成都,前后共写了12×2=24首纪行诗,舟车劳顿,风餐露宿。


解读角度:
❶文法运动:可以尝试从两个有趣的角度切入进去:其一,尾联所言的“晓看”在时序安排上到底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要营造第二个时间点?(观察的是“诗可以怎么结尾”)其二,首联开头即断言这是一场好雨,并强调了一种知人知世的立场,它不需要其他的铺垫吗?(探讨诗为什么这样开头)
❷比较古今诗法的一个重大区别:古诗基于句与联的关系,新诗基于句与行的关系。(探讨句法结构在古今诗学观念上的分野)
❸真事抽象化、思辨力、形而上的赋能:立于天地之间的赤子,如何融会贯通,融入天地之间,与天地万物等量奇观?


木朵文选:
《万籁俱寂的负担》选段:

  “晓看”的应用,应是这首诗的一个亮点。它既可以是对翌日初升、夜雨乍歇之际的预期,到以后的某个时候去看,会如何如何,又可以理解为在写作之前,他确实经历了两个时刻的对照,推迟了对江船灯火独明带给观看者的心灵触动,等到早上看遍雨后花枝之后,再续前缘(也即他比这首诗的读者多了一次晓看/校勘的机会,晓看在前,追忆听雨的场景在后,而读者已经不可避免地置入听雨-晓看这种先后关系之中)。但不少读者会反对非得看个究竟才落笔生花的做法,诗人完全有理由凭着以往的阅历来安排一枝花在诗情中的演出目录,简言之,在诗的稍后位置提及“晓看”,无非是想赢得一个明确的因果关系的支援,为寓意的八连环完成最后一次锤击,不必斤斤计较于作者对待写与看的关系是否诚实。


  于是好雨乃天地自然而深沉者,不因为人的感觉范畴中的好坏之分而择时而来。它的出现浑然天成,是一个自我主导的主体。人的感觉划分跟它没有因果关系。人与好雨的相逢是一次全然的凑巧,诗人完全可以把自己所获悉的事情和情感忘怀,退而求其次,站在一个被动的位置上,倾听好雨这样一个具备自我意识的主体如何阐述它的知情权。的确,人的意识不会因为黯淡而无光,恰恰因为人退居次席,让出一番天地,好雨的舞台才无比宽广,有鉴于此,人完善地成为了一个观赏者、领悟者,从而受益于好雨的启蒙。
描述
快速回复